大道行开阔 长路写辉煌
——海北州交通运输工作综述
交通兴则百业兴。作为“吃、穿、住、行”四大民生行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海北州交通运输事业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十年。十年间,海北州交通运输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全面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放眼望去,南来北往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驶向远方,“县畅乡连”的农村道路进村入户惠济民生,让群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舒心、顺心、称心、省心、安心”转变,以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百姓、服务民生,让群众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幸福路”上。
重建设,高歌猛进创佳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实现了乡镇、行政村道路通畅目标,主要自然村、寺院公路实现通达目标,产业园区、资源开发区、旅游景区路网覆盖,村(牧)委会道路基本水泥化,全面消除乡村(牧区)缺桥少涵和危桥危涵现象,基本安保设施安全有效,其他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形成较完善的州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适应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委、州政府联合省交通运输厅从2013年开始,重点围绕建设、管理、养护、运输、安全和信息化六个方面内容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确定总投资17.79亿元,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的三级29项指标体系,公路的建设数量、投资规模、技术等级、通车里程均得到历史性提升,民族地区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二五”期间,海北州先后完成了974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路和桥梁项目,交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1.64倍,创下了自治州建政以来交通投资最高记录。同时,按照“门源延伸、祁连加密、刚察连通、海晏提升”的总思路,立足“保通畅、促连通、消断头、补短板”,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全州新改建农村公路5660公里,州境内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万公里达到10146公里,比“十一五”末新增通车里程5085公里,路网密度由“十一五”末的14.8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9.75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结构全面完善,通达深度向纵深推进,实现了100%的自然村通达、100%的宗教寺院通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畅、100%的乡镇通等级油路、100%的乡镇建成客运站点、100%的农牧业养殖种植园通水泥路、100%的旅游景区通等级油路、100%的工业园区通等级油路、100%的乡镇、行政村通班车、100%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的“十个100%”目标。
重民生,基础设施展新景。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交通运输抢抓机遇,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实施了217处候车亭、85处停车港湾和海北州原子城客运站、门源县客运站、祁连县客运站等5项总投资5537万元客运站点及5处总投资1038万元的公交首末站建设项目,到目前全州已开通客运线路94条,其中班线线路59条(跨省线路4条,跨地市线路11条,跨县线路8条,县内线路36条),公交线路34条(城市公交线路9条,城乡公交线路25条),城乡客运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在全省牧区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全开通;在全省各市州率先开展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了一套网络、两个中心、三项制度、四个业务子系统的“1234”工程。
勤养护,多管齐下保畅通。2013年制定出台了建州以来首个《关于加快全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州县政府承担的征地拆迁、料场供应、公路养护、客运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农村公路养护补助上,州县政府竭力筹措养护配套资金,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定“7351”标准,全面落实了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主体,四县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和30个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配备管理养护人员297名,县、乡(镇)级管理养护站组建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管理养护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海北州强化措施严管理,在项目前期管理上,严格落实“一委一库两审”制度和《海北州公路工程设计审查细则》《海北州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造价审查细则》,有效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落地;在工程质量监管上,制定了“海北州交通行业313目标管理体系”,新修订了19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包四定五统一”管理机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制、聘请社会机构管理机制等,推行了质量约谈制、终身负责制、限期挂牌督办制、末位淘汰制、“三全三零”质量监管措施(质量监管全覆盖,零死角;质量检测全方位,零差错;质量问题全查处,零容忍)等措施,使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稳推进,交旅融合促发展。根据州委州政府安排部署,编制完成了《海北州交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发展试点方案》,分快进系统、慢游系统、服务系统编制了建设项目,总投资57.2亿元。计划通过3~5年时间,使省际通道建设有序推进,区域路网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路、产业路有效支撑乡村旅游发展,交旅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主要景点慢行系统全覆盖,交通驿站、旅客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更加齐备,公共交通旅游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在交旅融合发展路径、机制、制度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北州经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落实中。今年确定开始建设的仙女湾、西海、泉吉、祭海台等7个交旅融合服务体项目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体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等工作,其中祭海台综合服务体已基本建成,泉吉和西海交旅融合服务体已完成了初步设计,正在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
大道如虹通四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的交通幸福感不断提升。如今,一条条高质量的通村水泥路犹如一条条金色的飘带,从主干道延伸到村镇沃野,延伸到广大群众的家门口,延伸到田间地头,将城市与乡村紧紧连在一起,群众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土路……回眸“十二五”,一串串耀眼的数字,一项项喜人的成果,见证了海北交通运输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孕育出新一轮起跳的力量。
审核:魏秉彦
供稿:海北新媒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