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门源县农牧区工作展现新气象
一、构建平安和谐显成效
今年,门源县各乡镇进一步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在保稳定、促和谐上下功夫,确保了农牧区团结、稳定、和谐的大好局面。截至目前,门源县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3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0批次,下降23%、结案率86%。青石嘴镇率先探索建立了人民、行政和司法调解的“三位一体”大调解联动机制,并与劳动保障、交通、卫生、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调解工作室,切实达到了整合工作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目的,为门源县、海北州乃至青海省创建“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提供了样板。西滩乡继续巩固治安防范巡逻队的工作成果,将西滩乡划分为39个治安联防小区,确定10户联防中心户长230名,进一步夯实了保稳定、促和谐的群众基础。珠固乡充分结合法制进寺院的大好时机,不断加强寺院社会管理工作力度,在去年将寺院僧侣纳入低保对象的基础上,又为寺院配备了电视、发放了面粉等生活必需品。东川镇立足维护边界稳定的实际,通过开展联谊活动、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与边界县乡的友好互访,促使维护边界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麻莲乡、浩门镇着力改善和加强信访工作。麻莲乡在各村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和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专人为信访联络员,使全乡信访工作趋于科学规范;浩门镇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设立镇领导信访接待日和下村接访日,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促使全镇信访工作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通过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门源县农牧区呈现出“乡乡促和谐、村村话和谐、人人创和谐”的新局面。
二、农牧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优化
近年来,门源县不断把项目、资金投入向广大农牧区倾斜,通过项目带动全面增强了农牧区改革发展后劲。今年,涉及农牧区水、电、路、生态治理及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付诸实施,极大地改善优化了农牧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西滩、北山乡在项目建设中,逐年加大对水利和道路的投资,确保老百姓出行更方便、饮水更安全。目前,西滩乡已全部完成10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实现了全乡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自来水;北山先后投入1000万元资金,完成了北山干渠的改造工程,确保了本乡和周边乡镇农田的旱涝保收。东川镇、阴田乡着重改善优化生活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东川镇争取落实了800余座卫生厕所,为农牧民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保障;阴田乡高度重视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社居住安全,通过项目争取落实了部分农户的搬迁项目。泉口镇、麻莲乡把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争取落实40处
三、农牧业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门源县在前几年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化试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扩面提质工作。北山乡进一步巩固去年集约化经营成果,通过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界线,分别在县内浩门镇周边和苏吉滩乡、门源种马场租赁土地5320亩。同时,把集约化经营作为拉动农牧业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先后培育生猪、羔羊、绿色鸡等特色养殖户160余户,建成1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和鲜奶销售点、36处菌类作物种植大棚等,使农牧业特色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青石嘴镇作为传统的牛羊育肥产业优势乡镇,几年来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育肥贩运为主,奶牛养殖、奶皮加工销售等为带动,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为延伸的农牧业经济发展格局。今年,该镇立足“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优势,在全镇9个村开展了集约化经营,解放劳动力1000余名。目前,该镇由一产向二、三产转产的农村个体经营户达到230户,成为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一大亮点。泉口镇50%的行政村参与集约化经营,成立农业、牧业专业合作社10家,注册资金达506.5万元,解放劳动力2000余名。该镇还按照“扩规模、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基地化订单农业,推广种植美国大荚豆、西兰花等特色作物1000余亩,并成立了以大荚豆种植销售为主的专业协会。珠固乡充分利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风土人情的先决条件,建成1000亩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培育以花椒、结杏、小杂果种植为主的庭院经济示范户20户;并在成立2个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的基础上,建成1处投资规模30万元的牧家乐,促成了农牧业特色产业与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充分互补。浩门镇组建10个专业合作社,租赁土地面积达5346亩,并组建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10%的标准进行农机生产“一条龙”的服务。阴田乡切实克服脑山耕地比重较大而制约集约化发展的实际困难,着力在企业带动和成立特色产业协会上想办法、谋出路,今年引进门源鑫磊农牧开发公司连片集约土地500余亩,并在奶牛、生猪、土鸡养殖特色村建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牧业集约化与特色化的共同推进。东川镇切实发挥村干部和经纪能人带动作用,采取租赁承包的形式集约土地500亩,实现集中连片350亩;并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蔬菜种植,完成2个特色蔬菜种植合作社的组建。麻莲乡选定5个村采取转包、入股为主要经营模式开展了集约化经营;同时,初步构建了饲草料、三红萝卜、全膜马铃薯和野生胡萝卜的特色种植布局,并在满足本乡奶牛养殖饲料的基础上,与苏吉滩乡签订了饲草料种植订单,实现了区域合作。苏吉滩和皇城乡生态畜牧业建设全面铺开,分别整合占全乡面积52%、27%的草场32.77万亩和18.92万亩,整合占全乡总数61%、30%的牲畜4万头只和2.4万头只,通过以草定畜、整合生产资料、劳力专业分工,进一步实现了保护生态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四、劳务输出“闯”出新特色
今年,门源县各乡镇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抓住劳务产业发展壮大的良 好势头,着力在创品牌、促增收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泉口镇在近几年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倡导推开了“两五一六”工作法。要求村干部充分发挥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每年外出务工必须带领50名以上农民工、领取村干部工资报酬的50%、年内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在“两五一六”工作法的激励下,全镇广大农民工找到了“主心骨”、增加了收入,村干部也提升了综合素质、转换成“双型”人才。目前,该镇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5%左右。北山、西滩乡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十分注重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订单式”培训等培养技能型农民工。今年,两乡与州职业技术学校联加强联系协调,在本乡成立了“培训+学历”的农民工教学实训基地。通过培训,到2012年两乡将有千余名农民工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阴田乡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和大力扶持,走出了“拉面经济”带动致富的路子。目前,该乡有35户在省内外从事“拉面经济”,年均收入达270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30%。浩门、东川、青石嘴、泉口镇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拓宽对外输出渠道、满足多工种需求,创出了门源“劳务大军”的品牌。今年,4个镇劳务输出人数均达4000名以上,分赴省外20多个省市,从事建筑、餐饮、采矿、石油开采等几十种行业。青石嘴、北山等乡镇继续利用县内资源,大力发展“蕨麻经济”。今年,青石嘴和北山乡有4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采挖期采挖蕨麻,人均创收2000元左右,实现了就地、就近、快捷增收。苏吉滩、皇城乡把劳务输出工作与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有效结合起来,苏吉滩乡借助合作社的平台,组建了劳务输出公司。通过发展集约化经营,降低了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通过劳动力转移,促使农牧民收入趋于多元化,有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