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多举措狠抓草畜平衡工作增草减畜厚植生态底色
海北州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068万亩。其中,禁牧面积 1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 2888 万亩,天然草场优质率达到67.9%。截至9月底,全州牛羊存栏 382.66 万头(只)552.3万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原放牧载畜量253.46万羊单位(控制在草畜平衡区核定理论载畜量省定目标276万羊单位之内),舍饲养殖量298.84万羊单位,实现草畜总体平衡。
一、科学施策,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持续好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黑土滩治理、草原病虫害及草原灭鼠等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坚决筑牢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完成草场围栏封育 20万亩、退化草地改良 216 万亩、黑土滩综合治理17.5万亩、鼠虫害防治1046 万亩,治理重度退化草地1.3万亩。“十四五”累计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5.18亿元,天然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69.25%,天然草原鲜草平均产量281千克/亩,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二、压实责任,禁牧和草畜平衡实现动态监管。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任务责任具体到人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林(草)长制工作机制,将全州5000 余名生态管护员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签订《禁牧和草畜平衡目标责任书》,实行包片管理,常态化推进禁牧区放牧巡查、草畜平衡实施区放牧牲畜数量的监督核查,坚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管护不留空档。全面完成信息系统录入工作、草地地块上图工作,建立了电子档案,实现上下联网,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积极宣传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畅通举报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夯实基础,畜牧业设施化水平不断提升。着眼于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项目,精准配置资源要素,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30亿元,加强农牧区水、电、路、棚等基础建设,实施饲料厂、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场、冷库冷链、有机肥厂、青稞油菜加工厂、牛羊头骨皮毛绒利用加工厂、良种繁育供种基地等“八个一”生态畜牧业配套工程,推进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改造提升,美化园区环境、扩大养殖品种和规模,在良种选育、示范推广、科研科普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州畜牧业设施化比重达99%以上。
四、产业化经营,群众养畜收益显著提高。坚持把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阵地,建成万只藏羊养殖基地8处、千头(只)以上藏羊牦牛规模养殖基地 46处、牛羊养殖合作社322家、家庭农牧场 407 家、牛羊规模化养殖场78家,种植饲草料20.7万亩,牲畜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36..5%,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60%。2022年,全州出栏牛羊142万头(只)、占全省比重的16%,农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7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围绕乡村振兴,聚焦增加“两个收入”,及时出台牛羊出栏财政奖补政策。
五、培育品牌,绿色有机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打造“碧波荡漾青海湖、祁连山下好牧场”“金牦牛、银藏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应用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犊”高效养殖技术,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完成海北州“特色农牧业十大数据”平台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牲畜良种化程度达95%,1770万亩天然草原、136万头(只)藏羊牦牛通过有机认证,注册“三品一标”畜产品113种,先后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达57%。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