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吾杰:突出发展优势 探索实践路径 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擘画的宏伟蓝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作为“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对海北高度重视,赋予海北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上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要求,陈刚书记先后7次、吴晓军省长先后6次到海北调研,对环湖生态旅游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我们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海北州立足特殊的生态环境州情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全省先行先试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探索了经验,夯实了基础,但也面临不少短板和问题。
一、突出优势,找准定位
海北州既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旅游文化富集区,具有类型多、品位高、功能齐、组合好、特色浓和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兼容的特点,是“大美青海”的缩影。具体来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北具有“五大优势”。
(一)自然风光聚集。海北“背靠祁连山,面朝青海湖”双国家公园,有着“祁连归来不看山,刚察归来不看海”的美誉。多样性的地理地貌,构成了湿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峡谷、湖泊、野生动植物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打造了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湟水河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17处,其中,国家公园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湿地公园2处、沙漠公园1处、草原公园1处、风景名胜区4处。目前,已创建A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7家、2A级景区10家。
(二)生态地位重要。海北是青海湖和湟水河、大通河、黑河、石羊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拥有可利用天然草原4068万亩、占全省的7.5%,耕地87万亩、占全省的10.2%,林地792.78万亩、占全省的11.5%,湿地675万亩、占全省的8.9%,各类自然保护地1788万亩、占全省的4.8%,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300余种,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5%来源于海北境内,黑河水量的90%源自海北,每年向下游输送源头活水43.82亿立方米,被誉为“西部小水塔”。
(三)红色基因独特。红色是海北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海北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海北考察,在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在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各族群众。革命战争时期,红西路军沿祁连山西进,并在祁连浴血奋战15天,留下了许多英雄的事迹,是长征精神、丝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等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十五年前,新中国在金银滩创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孕育诞生“两弹一星”精神,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红色研学基础深厚。
(四)民族文化厚重。民族性、多元性和地域性是海北最鲜明的特征,是多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草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热藏族服饰”“回族宴席曲”“ 青海湖祭海”“阿柔逗曲”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有海晏西海郡、门源浩门古城、岗龙石窟,祁连峨堡古城、刚察吉尔孟古城等历史文化遗址133处,深厚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服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味的藏式餐饮等,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五)区位优势显著。海北州是我省进疆、入甘的北部重要门户,区位优势突出,是承接青海省环湖体育圈、旅游圈、文化圈和生态圈的重要连接点,是全省旅游发展“一圈三线”战略布局北线的核心地段,更是青甘跨省环线双向通行的必经之地。同时地处环西宁1小时交通圈,祁连通航空、门源通动车,海晏、刚察通高铁,四县全部通高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健全。
二、探索实践,顺势而为
近年来,海北州主动顺应全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核心景点景区提标升级,打造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核心品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加速。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统筹推进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南麓、湟水河流域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投入资金9.67亿元,有效治理河道污染、私搭乱建、违规开采等问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试点工程全面完工,巩固提升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全州139宗矿山、232处图斑整治全面完成,121宗矿业权退出,为全省高海拔地区矿山治理积累了经验。深入推进以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示范州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亿余元,推进国家公园内基础配套、景观提升、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等项目70余项。祁连山国家公园内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冰沟基地展陈中心、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等8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29个生态管护站建成投入使用。“双国家公园”面积占到了全州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占全州总面积的58.7%。祁连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州森林覆盖率达17.75%,草原植被盖度达69.24%,生态旅游的资源禀赋更加厚重。
(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认真学习借鉴泰山、崂山等景区成功经验做法,开展“123”A级景区创建,今年成功创建1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0家2A景区,建成运营环湖北岸6处特许经营点,彻底解决了环湖周边无景点的问题。今年至目前,全州累计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分别与2021年相比增长178%、49%,与2022年相比增长281%、95%。深入贯彻国家14部委联合发文《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打造露营基地37处,设置床位2623张。青海湖同宝山、金沙湾露营基地和圣泉湾体验区正在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仅同宝山露营基地今年6月营业开始,游客达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70万元。按照边建设边经营的原则,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打造特许经营点15处。围绕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精心策划组织开展5大类60项系列庆祝活动,接连举办第十届王洛宾音乐文化旅游节、2023青海湖诗歌节、第八届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青海·海北第二届青海湖赛马交流大会、中国原子城半程马拉松、祁连山之夏交响音乐会、第一届2023海北州徒步祁连山·青海湖大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示评比等重大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开展重阳节徒步大赛等系列徒步登高活动,高质量举办赛马、徒步、自行车、射箭等四大赛事43场次,参与人数3万余人。目前,全州培育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占全省的12.8%,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9个、占全省的13.6%,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1家、占全省的12%,个体工商户达1.6万户。推进“非遗进景区”,相继举办青海湖祭海,阿柔逗曲、回族宴席曲展演,华热藏族服饰展示、非遗文化展示大赛等活动,全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4 项,省级非遗项目 36 项,州级非遗项目 40项,县级非遗项目 46项,以文彰旅、以旅塑文的探索更加深入。
(三)全力打造红色品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借鉴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地红色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做法,投资2.82亿元实施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和利用工程,积极打造红色小镇,30个红色文物保护点修复项目实现全覆盖。特别是今年以来,投资5.88亿元推进西海镇红色风貌改造,梳理221基地18厂区功能定位,积极争取7835.7万元实现了7个分厂文物保护维修,成功打造基地旧址一分厂、四分厂等七个红色研学点,挖掘221基地空军守卫部队遗址16个,其中,空军地空导弹部队遗址5处,高炮部队遗址11处,推出以基地旧址一分厂、上星站、纪念碑和空军守卫部队驻地遗址等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31处,开展9名“两弹一星”功勋人物、27名院士办公住所原貌恢复。实施基地旧址三分厂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环境卫生整治、绿化亮化等工程,打造“红色研学和军警民集训基地”,累计8000余人开展红色研学和教育培训。建成以西路军左支队转战祁连山浴血奋战为主题的祁连县红色研学基地、门源县泉口镇旱台民兵连连史馆,启动保卫二二一厂原空军地空导弹海晏12营、刚察八团24营旧址恢复建设工作。高标准完成原子城纪念苑环境改造提升项目,建成“596”功勋长廊,金银滩草原入选“中国红色草原”,原子城纪念馆今年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海北正在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深挖红色题材,创作红色主题文艺作品,不断提升海北的红色文化内涵,编排“两弹一星”主题舞剧《那时,金银花开》、拍摄电影《牧民省长尕布龙》在省会西宁上映,打造优秀共产党员主题情景党课《草原之子宽卓太》、“两弹一星”主题情景党课《永不褪色的金银滩》、红西路军题材情景党课《祁连忠魂》《祁连战歌》,出版图书《红色印记221》《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在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9周年之际,创新推出“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网络直播活动,700多万网民接受“两弹一星”精神洗礼。
(四)扎实推进红色研学。聚焦擦亮“中国原子城”红色研学海北标识,全面推进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今年以来,1万余名省内外党员干部到同宝山接受红色教育、国防教育。加强与央企、山东省对口支援帮扶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帮助。积极争取省内外6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原子城纪念馆挂牌红色研学基地,今年以来,1607家单位、7.9万人到原子城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151期1.5万人次。建强用好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和州委党校两大平台载体,全力推进红色教育和研学,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310余期4万人次,州县委党校今年以来举办136期3.5万人次。同时,整合政法系统、群团组织培训资源,建成政法干部、统战干部培训中心和群团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红色教育的机构、设施更加完备,接待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认清形势,正视问题
实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海北当前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一是生态保护任重道远。青海湖北岸草地退化形势尚未得到彻底扭转,“两山”理论转化不足,生态绿色自然教育线路偏少,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管护中心利用率不高,“两山”理论实践基地打造不够;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祁连县只有阿咪东嗦景区、卓尔山景区,门源也只有聚阳沟景区,“梦幻海北”的品牌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三是旅游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环湖北岸沿线旅游驿站建设不够,公共厕所、免费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水电路以及旧址复原等基础配套进展缓慢,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公路沿线网围栏近距离拉设,周边村庄彩钢房杂乱无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四是文化魅力彰显不足。A级景区储备不足,全州4A级景区占全省的12.5%,3A级景区占全省的6%,门源、祁连等地森林资源、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全州35处区域生态旅游经营点开发建设谋划不足。五是旅游宣传手段相对单一。各县政府门户网站上更新旅游景区简介不够及时全面,景区景点进互联网百度词条、地图等工作进展缓慢,旅游形象推广和产品营销的效果不明显。六是红色研学体系还不健全。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大,221基地旧址部分厂区活化利用率不高。各级党校对红色精品课程开发研究不够,全州各级培训中心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面对大规模、多频次培训,接待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四、廓清思路,夯实举措
在文旅产业快速恢复增长和新消费时代等多重背景下,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推动海北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实践。必须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找准引擎、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全力打好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攻坚战。
(一)加强生态保护,厚植绿色底蕴。围绕青海湖、祁连山“双国家公园”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条例》,持续巩固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加快国家公园内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湿地保护、生态移民等项目建设和政策落实。谋划推进湟水河湿地公园建设,促进西海镇和三角城镇融合发展。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加大重点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抓好青海湖北岸防沙治沙、草地生态修复、黑土滩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新一轮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持续放大生态自然学校、自然教育课堂等效应,创新开展生态夏令营、生态课堂进校园、自然体验等活动,丰富自然体验教育产品层次。依托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照壁山景区、卓尔山景区等自然资源,挖掘地区特色,打造“两山”文化品牌,争取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州”。
(二)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全域统筹。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全州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形成以州级规划为总纲、县乡规划为框架、旅游景点景区规划为基础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加快跨行政区域、跨管理主体资源整合,把州内乃至周边更大范围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串珠成链、整合包装,做到互相引流,互通互联。加快推进“123”A级景区创建工程,争取2024年创建“金银滩—原子城—同宝山”5A级景区,新增2个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4个2A级旅游景区,积极谋划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集中梳理全州“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可开发、可争取特许经营的生态环境,加快环湖北岸6处特许经营点提档升级,争取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寺沟、冰沟等35处区域生态旅游经营点开发建设,持续举办赛马、徒步、自行车、射箭等四项体育品牌赛事,高质量举办“祁连山·青海湖万马奔腾万人徒步”系列活动,每个县打造2—4个“旅游+徒步”精品线路,探索开展门票经济,推动旅游业提高品质,增强市场吸引力。
(三)坚持特色优先,推进文旅融合。注重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上做文章,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加强门源明长城遗址、海晏尕海古城、刚察北向阳古城、祁连夏塘台遗址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门源段保护展示中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海北段西海郡故城遗址建设,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充分利用好民族传统节日,持续开展端午沐浴节、祭海等民间文化活动,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扩大重大节庆活动品牌影响力,支持重点景区增加传统演艺和非遗展演服务内容,集中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继续加大文创产品开发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农民画、剪纸、刺绣、工艺牛羊头挂饰、动物标本、掐丝唐卡、玉雕等民族工艺。
(四)发展红色旅游,深化红色研学。积极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红色革命文物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全面梳理221基地旧址18个厂区历史渊源和定位,按照“一厂一主题、一厂一规划、一厂一特色”的原则,做好史料文物征集、人物故事挖掘和保护利用项目申报,编制运营策划方案,突出抓好16处空军守卫部队军事遗址纳入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加快实施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露营基地提标扩建工程,打造恢复刚察建政初期办公旧址(老窑洞)。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加强各驻防部队口述史、回忆录、传奇故事等史料文物征集、历史沿革梳理和研究阐释,讲好革命故事,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研学教育夯实基础。充分利用基地旧址各分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州县党校以及政法干部、统战干部培训中心和群团干部培训中心,融合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完善“红色+N”研学课程体系,大力面向全国开展红色研学教育,全力将“中国原子城”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坚强阵地。
(五)坚持品牌理念,扩大对外宣传。突出“媒体营销”,及时更新各县政府门户网站,为游客提供全面准确的旅游预订、旅游攻略和旅游资讯,同步做好景区景点进互联网百度词条、地图等工作。充分利用携程等知名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做好旅游形象推广和产品营销。通信部门常态化推送入境关怀短信和旅游信息,各旅游服务中心利用二维码、APP、微信公众号等为游客推介旅游线路,提供景区景点信息服务。重视“节会营销”,依托本土重大节庆活动,搞好旅游宣传。积极参加国内省内各类旅游宣传推介会、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把海北旅游资源、线路产品宣传出去。精心设计好红色旅游线路,加强网络宣传营销,推进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的宣传打造。开展“协作营销”,主动对接甘青、青藏、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积极参加甘新蒙青“四省十二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大会,谋划组建旅游联盟,推动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动,积极打造跨区域线路产品。
(六)坚持市场导向,抓实配套服务。围绕交旅融合交通强国试点建设,配合推进湟西高速、加西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施14处观景台、79处停车港湾和驿站、9处综合服务区建设,完善交通标识、旅游厕所等设施,打通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品牌连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乡村客栈民宿等,提升住宿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把无线上网“全覆盖”作为一项旅游基础设施来抓,争取全州A级景区全部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网络功能全覆盖,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零距离”服务。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景地、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格恶性竞争等行为,切实抓好环湖地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提升行动。积极引进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