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海北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海北州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工作初显成效。
一、进展成效及创新做法
(一)完善政策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印发了《关于促进文旅融合推进“三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北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海北州“十四五”文体旅游广电规划》《海北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海北州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二十条措施》等,均对文旅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二)厘清资源优势,探索融合模式。海北州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的青藏高原和青海湖、祁连山双国家公园,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资源多样丰富;不仅是“两弹一星”精神高地,还拥有极具特色的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服饰、青海湖祭海、阿柔逗曲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宗教、草原、农耕、游牧等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金色门源”“天境祁连”“藏城刚察”“河清海晏”交相辉映,绘就了如梦似幻的“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梦幻海北”。
(三)追寻红色印记,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在传承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海北精神高地,成功打造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一分厂等精品红色工程,开放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全力推动金银滩—原子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原子城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推动形成红色博物馆集群,积极开发同宝山生态旅游暨红色研学基地,推出“中国原子城探秘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神秘原子城·大国铸剑人”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原子城遗址在内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入选文旅部发布的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梦幻海北”红色文化体验之旅入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力发展集研学教育、康养旅游、会议培训等为一体的红色文旅新模式,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实施重点项目,夯实融合基础。围绕打造“海北特色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着力提升全州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景区(点)及道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2021年以来,文旅系统实施项目30余项,总投资超过3.5亿元,先后建成阿咪东索景区、照壁山、高原海滨藏城、金银滩—原子城等重要景区景点,同时紧抓长城、黄河、长江国家公园发展机遇,申报落实门源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性非遗馆、黄河文化公园西海郡故城遗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门源段)保护展示中心等项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发展配套体系逐渐完善。
(五)丰富产品业态,激发融合动力。立足四县不同地域、民俗特点,积极培育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新业态。通过融入音乐、诗歌、野生动物保护等主题内容,成功打造王洛宾音乐文化旅游节、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祁连生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品牌节庆活动。以生态禀赋、革命历史、先进事迹等为背景,打造的《那时,金银花开》《碧海云天·金银滩》等精品剧目,开发生产的刺绣辫套、腰刀、窝窝药枕、牦牛奶酒等200余种特色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六)文旅融合赋能,带动乡村振兴。积极主动融入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和“一芯一环多带”新发展格局,立足自然生态禀赋、优势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优势,开启“农体文旅商”高质量融合发展新篇章,依托“金色门源·富硒善地”区域公用品牌,“大美亹源”青稞油菜产品、“雏蜂阁”蜂产品和“门源奶皮”等高原知名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以高原美丽乡村、高原美丽城镇和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及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抓手,建成了头塘村、东旭村、苏吉湾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变身为休闲旅游区。成功举办“祁连山”“青海湖”“同宝山”“岗什卡”等区域品牌自行车、赛马、射箭、徒步、登山、露营等系列赛事活动,纵深推动“体育+”旅游、文化、商贸跨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联农带农作用,以A级旅游景区为代表的文旅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周边村民提供餐饮、住宿、保洁等就业岗位,设立免费摊位供村民加工销售特色美食、土特产、手工制作品等,努力实现文旅搭台、产销两旺、农企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打造“城市书房”,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积极培育旅游景区等示范文旅企业,常态化开展文创产品、非遗展示展演、节庆活动、文艺演出进景区等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产业融合较为粗浅。文旅融合项目大多层次低、同质化明显,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文旅融合精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二是文旅行业高端复合型、市场营销型、专业管理型人才紧缺,导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不宽,难以突破创新。
三、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和省级层面通过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在经济社会、环境保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文旅融合工作,为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完善更加坚实的政策基础,给予更多的资金、项目支持。二是建议搭建互助平台,发挥先进省份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文艺精品创作、文创产品研发、文旅消费市场研究、“智慧旅游”“数字文化”文旅项目谋划实施、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优势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给予指导,帮助地方衍生出更多种类和形态的文旅融合产品,用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消费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审核:刘海龙
撰稿:张贵锦
供稿:海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第234期)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