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文物“讲述”千年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近年来,门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文物古迹保护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提升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水平,以文物古迹保护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充分挖掘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产,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的内在机理和历史脉络,用文物考古成果阐释好“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引导全县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完善保护体系,夯实民族团结资源基础
门源县坚持把文物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把文物保护融入全县建设总体规划,推动文物保护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全面发展。一是健全保护机制,构筑保护格局。将文物保护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发挥协同管理机制作用,明确政府、文物部门、社会力量等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运作模式,实现县、乡(镇)、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文物保护利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二是开展普查征集,实现科学管理。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基础,全面开展文物古迹资源调查和征集,以乡镇为单位,系统梳理地区文物资源,从文物价值评估与本体认定、保存状况、保护管理类别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复查。对现存文物进行登记、归档和申报,实现文物资源的数据采集、系统保存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文物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目前,共普查全县境内文物点30处,包括古遗址10处、古建筑10处、近现代重要事迹及代表性建筑6处、古墓葬4处;编制完成10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县级文保单位文物勘察设计方案并纳入全省文物项目库。三是实施保护修缮,焕发生命活力。加强古迹旧址保护维修和现有文物保护修复,先后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6项,总投资3957万元,分别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门源古城建设项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通城、下阴田清真寺大殿、南关清真寺、克图古城进行修复,完成西河坝清真寺、中滩清真寺维修工程,为班固寺、珠固寺、仙米寺、疙瘩尕庙、泉头拱北建立微型消防站。通过保护修缮,挖掘好、阐发好文物古迹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梳理门源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文物古迹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推动文物古迹和民族团结有机衔接、深度融合。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影响力
通过深入挖掘文物的时代价值,创新形式载体,策划编制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活动,我们着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一是拓展文物宣传教育功能。结合“文化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印发资料、拍摄专题片等形式,悬挂文物保护制度牌、对未定级文保单位安装石碑等举措,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积极开设“云展览”,强化“互联网+”的科技支撑作用,对文物古迹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二是创新文物传播手段。坚持以浸润方式实现以文化人、以物育人,整合1400万元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县级文创产品研发基地,让文创产品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延续的桥梁,让文物以可见、可感、可亲的方式来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挖掘文物内涵价值。深入挖掘和阐释文物承载的历史意义、人文价值、民族智慧,在现有古遗址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梳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及“昆仑文化”等文化脉络,补充完善古遗址、古建筑的历史传说和民族故事42处,整理完成近10万字的文字资料和民族故事(宋代8个、明代5个、清代22个、西夏1个、唐代3个、清末民国1个、年代不详1个、卡约文化1个)。
坚持联动融合,推动民族团结意识根植心灵
积极探索文物古迹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加强文物合理利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开发利用中不断拓展文物的自身价值,让文物活力融入社会生活。一是推动文物古迹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在深入挖掘文物遗产价值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文创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规划设计并发布了岗龙石窟秘境旅游攻略和精品旅游线路3条,使旅游过程贯穿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最大限度发挥培根铸魂、以文育人的作用,形成良好循环的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二是推动文物古迹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将有价值内涵和重要意义的文物与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好泉口镇旱台民兵连连史馆教育阵地作用,抓好文物展览展示工作,用历史物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彰显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显著作用。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