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奏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建设的激昂乐章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7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近年来,海北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坚持“生态海北、绿色农牧”发展导向,做大做强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五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细肉牛、肉羊、蜂蜜、黄菇、冷水鱼、香菇、蕨麻、蔬菜等“八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中藏药材、藏香猪、草原生态鸡等产业,全面实施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构建了“5+8+N”产业发展格局。

高站位推进高落实,输出地组织保障有力。紧紧围绕海北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走在全省前列目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海北州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行动方案》《海北州支持农牧领域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海北州财政支持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先后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签订《厅州共同打造海北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合作协议》,推动输出地引领区建设取得实效。2023年共整合投入资金7.61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6.32亿元,山东援建资金0.64亿元,州县配套0.65亿元。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27元,绝对值位列全省第三。2023年在全省八个市州政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绩效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位列全省第二,获得奖励资金1800万元。

稳基础助力稳保供,输出地资源赋能有效。全州拥有天然草原4068万亩,存栏各类牲畜374万头只,严守87.02万亩耕地保有量和77.87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持续做大做强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五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细肉牛、肉羊、蜂蜜、黄菇、冷水鱼、香菇、蕨麻、蔬菜等“八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中藏药材、藏香猪、草原生态鸡等产业,构建“5+8+N”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实施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统筹整合各类资金4.87亿元,建设85个项目,其中:已建成36个,新建46个。先后创建门源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祁连藏羊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刚察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海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基地20个,门源县油菜青稞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海晏县金滩乡评为藏羊产业强镇,门源县泉口镇被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香菇)。共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企业13家、国家级农牧业合作示范社2个、省州级示范社57个、规模养殖场93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322家,家庭农牧场407家。依托国家肉牛牦牛、大麦青稞、燕麦荞麦、绒毛用羊、牧草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海北藏羊多胎性选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参与选育的青稞“昆仑14号”已成我省当家青稞品种。海北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青稞、油菜、藏羊、林麝供种基地和西北最大的冷水鱼鱼苗供种基地。全州环湖地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实现全覆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8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废弃物回收率90%以上。健全州县乡三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实行严格的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持续完善原产地追溯体系,同步推进监管、检测、执法工作,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新举措促进新成效,输出地品牌特色鲜明。围绕“品牌兴农”导向,突出创新驱发展、平台强推介、优品拓市场,精心打造“祁连山下好牧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州累计注册“三品一标”农畜产品136个,其中绿色食品63个、有机农产品60个、地理标志13个。25家企业的239个产品入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优品库”,青稞啤酒、羊毛哈达、藏羊穆胶、牦牛奶酒等新兴产品不断涌现。“祁连牦牛酸奶”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祁连藏羊”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刚察藏羊”列入全国“一县一特色”中国品牌目录。门源县价值16500美元的蜂蜜出口日本,实现海北出口贸易“零突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青海省投资贸易洽谈会、青海省农牧业品牌宣传推介会、“青超联赛”和“马路供销”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各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500余万元,与省内外重点企业签约12.72亿元,“农体文旅商”全面融合发展。发挥山东援建优势,在山东设立“海北优品馆”“海北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持续开展“千牛万羊进山东”活动,全面拓展市场销售渠道,青海夏华、祁连亿达等企业在省内外设立体验店77家、火锅店18家、拉面馆746家,累计完成消费帮扶和省内外销售额5亿元。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