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组团式”援青助力民生发展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海北州高度重视“组团式”援青工作,将“组团式”援青工作作为转变发展理念、破解难题堵点、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组团式”援青人才在帮助海北提升教学、医疗、农牧科技等领域管理和技术水平、助力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奋力谱写新青海建设的海北篇章贡献了援青力量和人才智力支撑。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海北州委始终把“组团式”援青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成立干部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则,形成了全方位援助海北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多次与山东省相关部门对接,研究部署“组团式”援青工作,制定《助推海北州卫生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三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组团式”援青工作有序开展。组织部门落实牵头抓总、综合协调职责,做好“组团式”援青人才轮换,建设援青人才公寓,落实职称评聘待遇,开展慰问等活动,为援青人才营造安心舒心的工作环境,激励援青人才在海北贡献智慧力量。

助力医疗事业发展

采用“医疗+医技+管理”组团式帮扶模式,选派74名医疗援青人才,实现州、县级公立医院与山东结对帮扶全覆盖。协调山东省选派33名医疗人才与中组部“组团式”支援的12人,共45名援青人才组建成涵盖医疗、护理、医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支援团队,全力支援州第二人民医院的“五大中心”建设和三级医院创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7月份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35倍、1.43倍、2.13倍。今年以来,从全州各级医疗机构选派15名业务骨干在州第二人民医院跟岗学习,签订“师带徒”协议。组织4名本地人才赴山东医疗机构开展为期6个月“双向组团”人才培养;选派46名本地人才赴山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10个,培训州县乡各级专业技术人才500余人次。开展巡诊义诊活动67次,治疗患者1500余人,受益群众13000余人;免费手术治疗先心病患儿17人,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50余例,减免医疗费用100余万元,惠及各族群众20000余人。探索“云端医疗援建”模式,率先建立起了州(市)级智慧云健康数据中心和“云健康”开放式服务平台,实现了海北与山东的远程医疗会诊。

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采取“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团式帮扶模式,协调山东选派79名教育人才帮扶海北发展,覆盖了州县两级教研部门、2所职业院校和12所中小学,以及学校幼儿园。建立由两地优秀教师参与的学科名师工作室5个,推动全州教育资源薄弱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全方位发挥支教人才作用,实现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年,山东援青教师开展示范课1360次、校本教研1473次,当地教师参与近4500人次;先后与本地340余名教师建立“师徒”帮扶关系、签订帮扶协议;构建教学教研联合体,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累计开展帮扶活动近2000次,开展家访1560余次;与本地教师开展州级联合课题思政研究立项60项,200余名本地教师参与,取得了积极效果。首创“异地教育艺术类高考班”,举办“青海卓越艺术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面向海北州招收艺术类学生,为本地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与海北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支援地优质教育科研人力资源服务受援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模式。

助力农牧科技发展

探索农牧科技组团帮扶新路径,协调山东选派14名农牧科技“小组团”人才分赴海北州县农牧科技部门提供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帮扶海北农牧业发展。推动成立“鲁青高原生态农牧产业专家工作站”,建成海北州鲁青生态农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海北鲁青高原生态农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对口支援农牧创新团队15支,累计参与科研人员80余人次。鲁青高原生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联合攻关项目被评为青海省人才项目洽谈会“十大特色人才项目”。组织实施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项目11项,投入科研经费650万元,开展农牧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涉及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及饲料营养和疾病防治、青稞产品精深加工、蔬菜种植及深加工、牦牛藏羊深加工等领域。持续推进海北州多胎藏羊选育研究,产羔率、多胎率、成活率等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创了藏羊多胎选育先例。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