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故事我来讲】马天库与祁连“狼噬牛金牌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5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历史总是在记录,岁月也在变迁中大浪淘沙,洗涤尘埃,呈现出岁月如金的样子停留在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1994年1月8日傍晚,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卡力岗村村民马天库生命中最为激动的时刻。


在青海省博物馆陈列着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狼噬牛金牌饰”,出土于青海省祁连县。这块金光闪闪的“狼噬牛金牌饰”背后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卡力岗村的村民马天库。

如今,马天库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当我们见到他时,马天库依然身板硬郎,精神矍铄,很热情地分享了他与“狼噬牛金牌饰”的故事。


话还得从30年前说起,当时马天库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家是村里最先买上手扶拖拉机、盖上新房子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好。

1994年腊月的一天早晨,马天库把两个儿子从被窝里叫起来,吃完早饭后,两个儿子带上午餐,开着手扶拖拉机去祁连县峨堡镇天盆河采沙金。那里有马天库先前探好的“窝子”(采沙金的地方),这个“窝子”有两个采沙金的洞,大儿子带着3个“沙娃”(当地对采沙金人的俗称)在左边的洞里挖,二儿子带着3个“沙娃”在右边的洞里挖。马天库是两个洞的总负责人,隔三差五去给他们送伙食,去现场看看。


马天库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94年1月8日,两个儿子一起匆匆忙忙回到了家。他们神色神秘,异常兴奋。“阿达、阿达(爸爸),今天我们发财了。”大儿子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

马天库从大儿子手中接过这个神秘的东西仔细端详。它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上面还有像牛、狼的图案,沉甸甸的。马天库凭着多年采金的经验,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块黄金宝物,好像是一块儿金牌。“这是哪里找到的?”马天库问。他颤抖的话语里带着一丝激动与不可思议。“是我在洞里刨底层沙子的时候刨出来的。”大儿子迫不及待地说。一家人激动得你看看,我瞅瞅,谁也看不懂上面的图案是什么。


转眼间已是夜深人静,妻儿们也一个个满怀笑意地入睡了。然而,马天库却迎来了一个不眠之夜。他静静地躺在炕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他在想,这块金牌上面到底是什么图案、是不是国家文物.....

第二天天刚亮,马天库就把妻儿都叫起来召开家务会,他说:“昨晚我想了一夜,觉得这块金牌应该是国家文物,我们主动交给政府。”话音未落,儿子们暴跳如雷,说:“金牌是我们自己挖出来的,为什么要交给政府?”马天库心平气和地说:“如果这块金牌真的是国家文物,我们作为国家的公民,上交文物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如果不交,我这辈子也不会安心。”就这样,马天库苦口婆心的一番思想引导后,一家人的意见终于达成一致,同意将该金牌上交县委、县政府。马天库让家人们再次看了一眼那块金牌后,便迫不及待地用新手卷重新包好金牌就匆匆进县城了。


因为那天是周日,马天库带着金牌直接去了县委书记家中,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向书记汇报,并表示愿意把金牌上交给县委、县政府。县委书记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打电话把主管副县长和县建设银行负责人叫来,一同接收了马天库上交的金牌。县委书记要求县建设银行安全保管好金牌,并尽快联系省州文物局专家进行鉴定。

次日,省文物局领导和两位专家来到祁连县对此金牌进行鉴定。经鉴定,这块“狼噬牛金牌饰”是汉代文物,属于匈奴文化遗存,用纯金制作,长14.7厘米,宽9.2厘米,重370克,以浮雕和透雕的手法表现了一幅恶狼噬牛的生动景象,属于罕见珍品,是国家级文物。


这块金牌的发现不仅让祁连县委、县政府、青海省州文物局领导及专家们兴奋不已,更是对祁连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省州县党委、政府为了鼓励马天库的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给他奖励了现金6万元。马天库把党委、政府奖励的现金平均分给了当时一起釆挖沙金的几个搭档。他的这种为人正直、高尚道德品质至今受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事至今日,当我们与马天库谈起此事时,他依然对当时毫不犹豫把自己采挖的金牌交给党委、政府感到自豪,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确,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文物原本就是属于国家的,我上交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交后,我的日子过得安心坦然,没有什么精神负担。”马天库说。


如今,这块“狼噬牛金牌饰”珍藏在青海省博物馆,是青海省博物馆镇馆文物之一,也成为历史社科专家学者研究青海历史和文明探源的重要标本。马天库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一段佳话,让各族群众感叹平凡生活中的奇迹之余,也增强了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马天库与“狼噬牛金牌饰”的故事,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份对国家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愿我们都能像马天库一样,心怀敬畏,为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