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潜心耕耘担使命 更扬云帆立潮头

——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祁连山巍峨耸立,见证着海北绿色转型的足迹;三河水奔腾不息,诉说着全面振兴的成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激流,向着践行“两山”理念,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的宏伟目标奔涌。

多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广大干部群众发愤图强、团结互助、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干部群众守初心、担使命,把爱国之情、奋斗精神和奉献情怀融入生命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苦干实干,一路踏歌前行,一路闯关夺隘,一路大胆实践,谱写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绘就美好蓝图

202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1%,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控制在2.08%、0.4%的较低水平。

多年来,海北各族人民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全州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农村展现新面貌。多年来,海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经济工作首位,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农民负担大幅减轻,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使广大农牧民进一步得到实惠。持续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藏羊、牦牛、青稞、油菜、草产业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发展生态、特色、种业、冷凉经济,全力打造全省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和农牧业生产力明显提高。


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回眸70多年来发展的风雨历程,海北州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不断壮大。1949年,全州工业仅限于油坊、皮匠铺等手工作坊。改革开放以来,海北州坚持走绿色工业发展路子,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的转变。到200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6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打破重置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新旧动能、新旧模式有效转换。

新型服务业展现新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是壮大全州经济总量和优化全州经济结构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实现海北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经过多年建设,全州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旅游市场充满活力,商业布局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居民收入迎来新突破。自治州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风雨曲折历程。到2023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6351元,比1971年的117.36元增长138倍,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27元,比2000年的5064元增长6.5倍,年均增长10%。各种家用电器以及各种样式的高档家具、电脑、汽车等不断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农牧民居住条件、衣着用具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农牧民群众早已告别了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传统游牧生活,过上了有电视、自来水、宽带上网的定居生活,各类民生工程为海北各民族幸福生活筑牢基石。

绿色发展铺就最美底色

绿色,是自治州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最美的底色。

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继续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强化职责分工,深化整改成果,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要。


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前两轮反馈问题整改销号率和第三轮信访案件办结率均达100%,祁连山南麓海北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收官。河湖健康评价走在全省前列,与西宁、海东和甘肃张掖等地建立市州际河湖管护联防联控机制,州内出境水质均达到Ⅱ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污染风险分区管控措施有效落实。

生态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国家公园示范州建设步伐加快,祁连山国家公园进入设园冲刺阶段,青海湖国家公园拟建范围初步划定,四县纳入全省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刚察县列为河湖长制国家督查激励重点培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成效显著。2023年,完成国土绿化35.9万亩、草原退化治理18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4.6万亩、防沙治沙5.4万亩,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恢复到3400只,青海湖裸鲤蕴藏量达到保护初期的44倍。


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开展。2023年,引导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次开展绿证认购交易,成交绿证1.89万张37.7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2.6%以内。“四水四定”原则有效落实,门源浩门水库、祁连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海晏包忽图水库开工建设,全州万元GDP用水量下降5%。生态旅游、体验、管护与林下经济稳步发展。

生态制度体系更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条例颁布实施,涉及黄河流域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自治条例全面清理规范,全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起,海北入选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地区。通过持续努力,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海北最靓丽的生态名片。

民生托底提升幸福指数

70多年的改革发展,自治州各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作用明显增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障日臻完善,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以平安海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海北建设,营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稳定和谐、全民共建的良好环境,为自治州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生活环境更好了。全州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固废治理战,紧紧围绕水、气、土壤,科学检测、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全力开展防治,连续几年全面完成了主要指标任务。全州共建成污水处理厂5家,日处理达1.85万吨,西海镇及四县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完成门源、刚察、祁连、海晏“县乡村”三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规范化建设。

我们有了更好的工作。2023年,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654人次,就业见习“百十”工程开发岗位千余个,“拉面贷”带动就业1700余人,“青海门源富硒蕨麻”入选省级劳务品牌,城镇新增就业2115人。门源“老马调解工作室”获省级协调劳动关系金牌称号。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修订颁布《海北州义务教育条例》,积极构建优质均衡多元发展教育新格局,集团化办学前教育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巩固提升,控辍保学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投资2.67亿元实施46项教育项目,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6.8%、98.8%、96.98%,“985”“211”院校录取人数实现新突破。

我们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出台综合医改“一主六辅”政策文件,实现县域医共体“七统一”管理,37所乡镇卫生院和216所村卫生室应用中藏医适宜技术,公共卫生服务位居全省前列。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保持全省第一,医保便民服务获省政府表彰。全省首家门诊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在门源县挂牌成立,全州连续19年人间鼠疫“零”发生。

保障更加贴心。城乡医保水平稳步提升,逐步建成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2023年,制定22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打造乡村养老助餐点44个,完成272户失能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7727名困难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海北被确定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国家督查激励地区。建设“儿童之家”20个,开办托幼机构11家。发放各类救助金5.6万人次2.42亿元,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连续11年获全省优秀。


蓝图已经绘就,实干铸就辉煌。我们相信,海北的明天,定将成为“河西走廊的金岸、兰西城市群的银边、青海生态文明展示平台、践行新青海精神高地”的战略要地,更将成为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增进民生福祉的灵秀之地。


审核:刘海龙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