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海北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国土空间优化发展格局,从规划引领、城市更新、生态保护、城市管理、文化保护等方面系统发力,不断拓展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城市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实施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的“多规融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按轻重缓急排序落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大建设项目410余项,面积约2490平方公里。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等空间管控底线。明确城市发展管控要求,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公共设施集约建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州域城乡空间规划全覆盖。全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达49.92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2.7万人,城镇化率达48.47%。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均衡布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十四五”以来,全州累计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投资金43.48亿元,实施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供水、供暖管网改造、楼体美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7项,祁连机场、门源高铁持续完善,海晏高铁开通运行,张汶、西加等4条高速横穿海北全境,城镇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全州市政道路总长227公里,供热面积758.77万平方米,供水普及率99%,城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绿色方向,打造高颜值生态城市。聚焦祁连山、青海湖“双国家公园”示范州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实施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南麓、湟水流域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亿余元,推进国家公园内基础配套、景观提升、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等项目70余项,“双国家公园”面积占全州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祁连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州森林覆盖率达17.75%,城市上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城市“增绿”行动,实施引水入城、人工湖等重点水生态建设项目,打造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00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33%、绿地率达24.3%。
坚持安全发展,打造多功能韧性城市。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统筹防洪与排涝,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实施四县综合管廊系统化建设工程,巩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城市安全防护设施更具韧性。积极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3000户、门源“1·08”地震灾后农房恢复重建1769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47户,努力将灾害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依托公园、绿地、广场、校园等建设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4.49平方米。
坚持科技引领,打造高效率智慧城市。建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制定相关数据标准,解决了各部门数据资源“各自为政”“获取难、共享难”问题,增强了规划数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大大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全面整合城管、物业、环卫、供暖供水、保障性住房管理等市政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城市精细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完善城市地理信息、交通通信、社会治安、城市容貌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城镇管理信息化,打造城镇良好环境,特别是投资近1亿元实施“雪亮工程”,全州县乡村监控实现全覆盖。
坚持以文润城,打造深内涵精致城市。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认定,建立分级分类的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率达100%。突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落实资金7.35亿元,统筹推进221基地旧址保护利用、西海镇红色风貌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原子城纪念园改造提升、高原美丽示范城镇建设、城镇风貌整治等配套项目33项,积极打造红色小镇,30个红色文物保护点修复项目实现全覆盖,精心培育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31处,在城市特色培育、文化品牌打造、城市风格设计、景观小品建设等方面突出红色元素,让海北独特红色文化成风化人,以“中国原子城”红色文化魅力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和地域标识。
审核:刘海龙
撰稿:多杰才旦
供稿:海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