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持续深化综合医改 全民共享“健康红利”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8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政府办医机构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至当前的6%左右;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24.21%以下,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全州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从改革前的66%提高到99%以上;人均筹资标准从改革前的104元提高到当前的1030元,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全州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0年的59.33%降至目前的28.76%左右,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19.25%提高至目前的35.67%,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各级医疗机构全面结束了“以药补医”的历史。

……

这一连串亮眼的数字,是海北州卫生健康工作惠民利民的生动写照,也是综合医改推进十几年来取得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海北州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工作思路,将深化医改作为推进“健康海北”建设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医疗、医保、医药协调联动,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共体内医疗资源和技术“双下沉”,努力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优化机制,强化政府办医职责

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以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导向,成立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将多部门对医院管理权集中统一,建立了协调、统一、高效的政府办医决策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快构建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制定《海北州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医改重点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主六辅”七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把“回归公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基本实现“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改革目标,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有序建立。

全面补齐医疗短板弱项,扎实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提质攻坚工作。2024年前三季度,全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达14816.3万元,同比提高10.17个百分点。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建立起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合理确定院长年薪水平。同时,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合理增加薪酬总量,2023年度核定全州9家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较上年增长8%,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全面推行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推进业财融合,有效提升了医院运营效率。2024年前三季度,全州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52.7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2%,住院人次2.38万人次,同比增长18.18%,三四级手术占比47.77%,同比增长6.4%。门源县中医院荣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改革惠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攀升

医疗是群众看病就医、保健康复的核心内容,与群众关系最直接,感受也最具体。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等,让群众在家门口“近”享健康服务,对提升群众就医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尤为重要。

聚焦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快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州9所公立医院均通过新一轮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县、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率均达到100%,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前提。近年来,海北州紧抓山东援青“组团式”帮扶、“环湖”支医机遇,加强与省内外先进医疗机构合作,不断“筑巢引凤谋发展,名医聚力汇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共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7个,省县共建特色专科41个。

医改工作千头万绪,患者、医生、医院、医保等方方面面均要“照顾”到位。为此,海北州全力加强医共体建设,全州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4个,专科联盟2个,形成“七统一”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医共体内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4个县级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县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县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全覆盖的市州。每年近300人次上级医院医师下沉基层开展1-3个月的驻点帮扶,接收100余人次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得到巩固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全州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层服务量占比达46.8%。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收入同比增长58.31%,诊疗人次同比增长32.31%,住院人次增长同比114.09%。

全州实现所有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远程会诊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辐射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与省内、山东省375家互联网医院医疗平台的远程对接。智慧急救平台、智慧医共体实现院前和院内急救无缝对接。

同时,以州藏医院为龙头,县中藏医院为补充,深入挖掘和推广了一批中藏医药适宜技术,创建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藏医重点专科6个,100%的乡镇卫生院和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藏医服务,全州基层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占比达到31.34%,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藏医馆”建设全覆盖。

服务提质,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医保基金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保命钱”,也是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的重要筹资来源。医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服务的质量安全、能力和水平。

聚焦群众“看病贵”问题,海北州采取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着力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每年动态调整居民医保筹资标准。2016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省级统筹,2019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达到65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380元,筹资总额达到1030元,比2019年的财政补助596元和个人筹资262元,分别提高12%和25%,筹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严格执行各批次药品耗材集采中选结果,进一步挤掉药品耗材流通环节“水分”。完成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省际联盟口腔种植体系统等35个批次801种药品和42批次52类医用耗材集采工作,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0%,耗材价格平均降幅80%。截至目前,医保药品目录达到3088种,门诊特殊病病种从2019年的19种增加到目前的26种,全州212种藏药制剂全部纳入医保目录,藏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占比达到91%。城乡居民住院次均费用从2019年3873.66元下降到3524.67元,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政策范围内平均报付比例达到71.13%,提高10.48个百分点,群众看病就医得到实惠。

花更少的钱,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从“小病拖、大病扛”到分级诊疗,从到外地看大病到优质医疗资源就在“家门口”……一项项暖心的改革举措,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逐渐成为现实,医改红利惠及海北千家万户。


审核:贾平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