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什卡:搭上冰雪游快车,让农牧民“冬闲”变“冬忙”
隆冬的门源虽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但岗什卡景区内游人如织。位于门源县的岗什卡雪峰旅游热度呈井喷式增长,这片曾经宁静的雪域圣地如今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打卡地。门源冬季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增收新路径。
岗什卡雪峰以其壮丽的冰雪景观、独特的高原生态和丰富的户外探险资源,让“徒步+登山”的乐趣融合在一起,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徒步登山。入冬以来,岗什卡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随着游客数量的急剧攀升,当地农牧民群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积极投身于旅游服务行业实现增收。
近年来,门源县成立了门源马文化发展旅游协会,并组建了“岗什卡国际登山滑雪大赛驮运马帮”,为登山爱好者提供物资驮运服务。当地群众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精湛的骑术,穿梭于雪山之间,既保障了游客的物资供应,又增加了自身收入。部分农牧民还当起了向导,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本土知识,为游客讲解岗什卡雪峰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和传说故事,带领游客穿梭于群山之间,让游客更好地领略这片土地的魅力。
搞驮运工作的青石嘴镇村民马天明笑呵呵地说:“我们引导皇城乡、青石嘴镇等群众成立了规模200余匹的驮运马队,培养了专业向导10余名,日均营业额达2万元。”
今年,各地冬季旅游持续升温,门源县在连续两年举办“青海骢”杯赛马大会的基础上,利用冬季旅游项目,不断带动马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冬季旅游“马力”,持续丰富和拓展生态旅游业态内涵,开设了“骑马登峰”体验项目,提供登山向导、人员接送、物资托运等服务,让游客体验高原游牧文化、观赏雪峰奇景,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
皇城乡东滩村村民马吉平每天穿梭于岗什卡雪山脚下至山顶搞驮运。他告诉记者,平均每天能挣到200元。“依靠家乡的旅游发展,我们在‘冬闲’时节吃上了‘旅游饭’,真是太开心了。希望岗什卡旅游越来越火热。”马吉平欣喜万分。
此外,还有许多农牧民群众在景区周边摆设摊位,售卖各类手工艺品及牦牛肉干、酥油茶、奶皮、青稞饼等当地特色美食。在结束一天的游玩后,品尝地道的特色美食,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环节。
“旅游开发注重与当地农牧民群众利益共享,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门源县城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蒲君春道出了旅游开发的宗旨。
青石嘴镇上吊沟村经营烧烤生意的回族阿娘马桂莲开心地合不拢嘴,她说:“这两天每天的营业额平均三百元,旅游旺季时,收入更是增长了好几倍。”据统计,仅旅游旺季期间,一家普通农牧民在景区的月收入可达数万元,这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岗什卡的“登山热”不仅带动了周边农牧民群众增收,不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更促使了青石嘴镇的餐饮、住宿业逐渐火热,延续了夏日旅游旺季火热的局面。
青石嘴镇穆佰客宾馆负责人马福先告诉记者:“这两年岗什卡雪峰景区大变样,增添了观景点、雪雕、灯光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我们开宾馆、餐厅等也从景区流量中获益,今年冬天接待的游客比往年多很多,以往冬季我们闲置的房间比较多,但今年几乎天天爆满。”
随着岗什卡雪峰旅游的火爆,门源也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带动农牧民群众就业和增收。政府组织农牧民群众参与景区道路维护、环境卫生清洁等工作,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劳务收入。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的销售,藏毯、银饰、牦牛骨雕等手工艺品精美独特,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纪念品,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门源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祁志新告诉记者:“今后,门源县将继续探索开展岗什卡雪峰骏马拉力赛、雪山马帮驮运、马拉雪橇、雪景骑马等项目,将各类冰雪运动、冰雪娱乐和观赏冰雪景观与马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浩门马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
据统计,去年6月以来,岗什卡雪峰徒步体验游客达2万人次,生态研学游客达2万人次,普通游客突破30万人次。
如今,依托特色的登山滑雪和旅游观光,岗什卡雪峰景区直接带动周边160余名农牧民群众参与游客徒步登山时行李驮运、后勤保障、路线向导等服务保障,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岗什卡雪峰旅游的火爆,让农牧民群众从传统的农牧业逐渐转向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业,在保护本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未来,随着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岗什卡地区的农牧民群众有望在这片冰雪宝藏上收获更多幸福。
审核:贾平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