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文旅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海北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贯穿文旅事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和旅游促进“三交”作用,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引导载体,塑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新活动,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繁荣的文化事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艺创作“百花齐放”。一批有特色、有主题、有内涵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创作《阿若》《兰花湖》等22首歌曲,创排《情满高原》《柘枝》等35个舞蹈作品,其中,舞蹈作品《天地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获奖提名;舞蹈作品《多杰和扎西》《柘枝》荣获黄河流域九(省区)舞蹈展演活动藏羚奖;藏戏小品《我们都是一家人》荣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曲艺作品《曲赞新时代》荣获“海北故事我来讲”第二届全州基层理论宣讲大赛二等奖。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升级。按需分配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620.4万元,推动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分批次实施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项目,为全州4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文娱活动设备器材,进一步加强全州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落实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启动海北州“马背流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成立“马背流动图书馆”,配备专用图书5000册。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送书进牧区4场,服务牧民群众600余人次。海北州图书馆荣获全省优秀联盟成员单位称号,被确定为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中心市州级推广站,被授予“青海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称号。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制定实施《2024年海北州州直重大文体系列活动方案》《海北州旅游黄金期“文体周”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州级特色文体活动62项,平均每月开展5场次活动,高质量承办全省第八届拉伊大赛,使各民族群众和游客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以优质历史文化遗产讲述海北“三交”光辉历史。文物本底更加清晰。开展221基地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文物史料征集,形成了守备部队16处旧址分布图、温渡口营房分布图、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部驻地平面示意图、同宝山3792阵地平面图、空军地空导弹第八团十二营布防图等成果。梳理221厂18个厂区历史沿革,完成文物点单体建筑核实清点工作,征集221厂老职工、守备部队等实物60余件,撰写专访稿220余篇,整理旧址文史史料16卷。文物活化利用成效显现。加大项目及资金争取力度,统筹推进修复保护,一体推进开放利用,基地旧址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已有20个国保文物点,18个厂区中已有12个厂区通过利用为行政业务用房、开发陈列展示场所、开辟红色研学旅游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等方式得到“活化”利用。文博场馆持续升温。立足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研学基地“热”起来,持续优化文博场馆开放服务水平,努力实施陈列展览提升、社会教育提升、传播宣传提升三大工程,开展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海北州民族博物馆等文旅场所积极服务主题教育,已成为游客、学生、群众打卡热门地,2024年以来,接待人次达3.12万人次。文物普查名列前茅,州、县共落实普查工作经费91万元,复核三普登记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完成100%。组织开展的革命文物、石窟寺、红色标语等专项文物资源调查,梳理建立新发现37处线索清单,推动“四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非遗保护卓有成效。12名非遗传承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拟推荐认定名单,申报成功率全省排名第二,州文化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三、以文旅融合促进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文旅业态丰富多样。深入推进“12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对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金银滩—原子城景区2024年完成293项软硬件提升任务,景区面貌及服务水平焕然一新。推荐创建A级旅游景区17家,门源县岗什卡景区、祁连县天桥山景区、伦布夏果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海晏县文迦星空民宿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祁连县天境圣湖托茂部落获评国家乙级旅游民宿,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生活体验基地获评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青海湖同宝山自驾车旅游营地、门源县麻当水岸人家自驾车旅游营地等5家单位获评省级自驾车旅游营地,刚察县高原蓝宝石大酒店获评三星级旅游饭店,门源县祁连山生态牧场获评5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门源县东川镇鱼儿山庄、海晏县西海夏都生态农庄等6家单位获评4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海晏县西海大集获评青海省旅游休闲街区。文旅市场强势复苏。举办“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百企入青”招商签约海北段等活动,出台《海北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实施细则(试行)》,发布金银滩—原子城景区“十免费+五优惠”惠民措施,有效带动景区消费。2024年完成文化旅游领域固定资产投资14.91亿元,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交通、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90项。冬季旅游率先启动。制定实施《2024年海北州冬季旅游工作方案》《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果观摩活动暨青海省冬春季旅游启动仪式工作方案》,成功举办海北州2024年冬季旅游启动仪式,争取承办2024—2025年青海省冬春季旅游、冰雪运动、户外徒步等活动,聚力打响2024年青海冬季旅游第一炮。2024年10月份以来,全州冬季旅游冰雪项目投资总额达2047万元,引客入流人次达89.52万人,旅游收入达3.25亿元。
四、以体育强州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民健身体育赛事蓬勃开展。落实《海北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常态化开展群众赛事,积极推广普及锅庄舞、射箭、骑马、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青海省第五届全民健身大会海北赛区4个组别9个项目的比赛,吸引近万名参赛运动员及观众参与,全民健身群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通过社会指导员技术骨干培训等,全州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280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名,落实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8处、小型体育公园(健身中心)2处、国球进社区项目16处、智能室外健身路径1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大赛事”推动“五业”融合。成功举办第二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北赛段赛事、2024年“冰雪丝路”青海门源岗什卡滑雪登山三省联赛、青海湖“青海骢杯”马超级联赛、第九届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环湖联赛“海北站”、省州体育共建干部职工促发展“同宝山杯”红色研学徒步活动等精品赛事,“四大赛事”已成为全面提升海北文旅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新名片。“青超联赛”带动产品促销,各类特色农旅非遗民俗产品销售达518万元,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衍生出的登山行李托运、后勤保障、路线向导等需求带动景区周边460余名农牧民群众参与景区服务工作,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青少年体育稳步发展。积极完善青少年赛事活动体系,吸引多元力量共同搭建青少年赛事平台,与全州13所初、高中学校近600名运动员、教练员联合举办青少年中长跑、篮球、足球赛,进一步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设立6处基层业训站点,在持续发展中长跑、竞走、摔跤等优势项目的同时,积极强化青少年足球、射箭等项目,稳步推进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审核:贾平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