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坚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走出产业赋能启富路
近年来,门源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总体目标,创新实施泉口镇后沟村、沈家湾村整村搬迁工程,通过县城集中安置与产业体系重构双轮驱动,有效改变了山区群众“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生存困境,构建起搬迁群众“搬新家、稳就业、兴产业”发展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鲜活样本。
聚力安居工程,开拓从深山到新城的蜕变之路。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搬迁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编制科学化搬迁实施方案,按照“质量为本、效率为要”工作目标,建立“双随机”质量巡查机制,创新推动“双书联动”模式(《承诺书》《安全责任书》),抓好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开展工程督查37次,整改问题12项,着力推动安置区建设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化、手续合理化、推进科学化。同时,在集中安置点(门源县浩门镇惠泽园小区)配套建设搬迁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阵地,实施水电路网讯、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搬迁群众养老、就学、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构建就业生态,强化从稳岗到增收的多维保障。积极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协调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依托后沟村、沈家湾村9801.9亩耕地和21808亩草场,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和村内种植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等形式集约经营,发展种植业,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同时,通过“雨露计划”“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培训就业服务平台,将挖掘机驾驶、电焊、家政、拉面等实用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群众就业技能,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聘任生态管护员,实现人均年增收1.92万元;有效利用光伏扶贫收益资金和村集体经济其他收益资金,开发村级档案管理员、保洁员、水暖电工等公益性岗位,年人均收入1.16万元,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培育产业引擎,推动从输血到造血的动能转换。始终注重后续产业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项目,投资3200万元实施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采取“企业包技术、农户包管护”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200户群众实现“棚内务工+庭院种植”双增收。依托泉口镇后沟村、沈家湾村耕地和草场,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和村内种植合作社,以土地折价入股、流转等形式发展种植业,以牲畜托养等形式发展养殖业,形成种植与拓展规模饲养有机结合的种养业发展格局,引导群众通过在种养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审核:贾平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