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聚焦民生关切 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海北州立足群众所需、民生所向,将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科学制定《2025年海北州人社领域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思路、压实责任、抢抓进度,全力办好就业实事,筑牢民生底线。截至当前,全州城镇新增就业1417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3983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681人次,帮扶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的低位水平,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3.6%。

聚焦群众所“盼”,畅通人岗对接渠道。推动服务端口前移、重心下沉,活用“数据中心+铁脚板”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并实现4家零工驿站县域全覆盖。建强基层就业“服务队”,稳定全州214个行政村和28个社区就业联络员队伍,实现“州-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贯通运行。打好政策宣传与岗位推送“组合拳”,因地制宜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专场招聘80余场,组织700余家企业提供快递、餐饮、保洁等行业岗位7000余个,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跨区域转移9509人次。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8657人。

聚焦群众所“愁”,释放政策帮扶红利。整合就业、社保、人才人事等优惠政策,编制“人社政策口袋书”,提升政策知晓度和便捷性。全州争取省级就业补助资金9934万元,已落实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资金6176.67万元。争取山东援建就业支援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6项促就业重点工作。落实脱贫人口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786人、78.6万元,省内务工补助649人、64.4万元。通过劳务经纪人带动等方式,实现组织化劳务输出5130人次。

聚焦群众所“求”,优化就业服务效能。发挥“1131”服务机制作用,制定实施《海北州就业服务“暖心敲门”行动方案》,开展“一清两送一帮”(清就业底数、送政策入户、送岗位到人、帮企业引才)服务。完成就业信息调查,采集分析数据10.08万条,摸排对接2025届高校毕业生1974人(已建档454人)。征集储备就业见习、文员等岗位3000余个,累计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1172人次。依托47家见习基地吸纳70名高校毕业生见习,并将见习补贴拨付周期由季度压缩至月度,落实见习补贴39.1万元。

聚焦群众所“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紧贴“群众所愿、市场所需”,面向农牧区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中式烹饪、家政服务、挖掘机操作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681人次。支持开办涵盖烹饪、家政、挖掘机等领域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4家。盘活州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资源,统筹各部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训)705人次。组织州、县、乡、村305名一线就业工作人员参加能力提升培训。

聚焦群众所“难”,兜牢重点群体保障。提升就业援助精准性和可及性,帮扶514名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实施公益性岗位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岗位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40元,新安置公益性岗位214人。加大岗位开发力度,计划开展公务员考录193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182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205人。在“爱海北客户端”创新开设“求职招聘”专栏,累计发布岗位信息17期、400余条。深化智力支援,争取落实山东事业单位援青岗位15个。

聚焦群众所“需”,拓宽多元就业空间。促进旅游与就业深度融合,辐射带动餐饮、交通、手工艺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就业1950余人次。推动“冰雪资源”向“热产业”转化,培育冰雪文化等企业22家,直接吸纳就业752人。依托“岗什卡冰雪旅游”产业,积极培育“雪山向导”特色劳务品牌,带动357人稳定就业(人均日收入200元)。增强“门源富硒蕨麻”劳务品牌带动效应,推进干蕨麻加工线建设,蕨麻采挖环节带动农牧区群众就近就业1万余人次(人均日增收约150元)。


审核:贾  平

撰稿:马文君

供稿:海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海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