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生态资源,打造“五观”文旅特色旅游品牌
今年以来,紧扣省委、省政府冬春季旅游部署,立足祁连山、青海湖“双国家公园”核心区生态资源禀赋,创新构建“观湖、观花、观鸟、观羚、观鱼”五维生态旅游体系,推动“冷资源”向“热产业”转化。2025年1—5月,全州接待游客175.288万人次,同比增长16.79%;旅游总花费6.17亿元,同比增长6.38%。
观湖:开湖奇观引爆冬春旅游
精心谋划、高位推动,以“青海湖开湖,人生最美的时刻”为主题开展首届“青海湖·开湖季”系列活动,依托青海湖“武开湖”与“文开湖”自然奇观,打造“开湖季”核心IP。开湖季期间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最高达3000人次。通过“冰裂声慢直播”“水下湟鱼探秘直播”展现生态治理成果,采取“生态+旅游+体育+文化”模式,举办越野赛、骑行之旅,展示非遗技艺、还原祈福活动,签约旅行社、推出文创产品、开展红色研学,邀请央视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刊播稿件40余条,总浏览量超300万人次,邀请网络达人现场直播,全程直播浏览量达14.1万次,点赞量达11.8万次。成功打响海北州2025年春季旅游“第一枪”。
观花:花海经济驱动三产融合
启动祁连山·青海湖观花季活动,创新推出3条精品观花线路,覆盖不同花期与景观,形成全域联动、四季可游格局。深度融合“文旅+生态+研学”等业态,推出“赏花+研学”、花海露营、低空观光等创新产品,融入民俗文化增强体验感。活动成效显著,门源县民宿入住率达90%,乡村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35%,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单日游客突破5000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实现景村融合、牧民增收。活动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借“全球十大绝美花海”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成功推动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
观鸟:湿地生态激活科普研学
以青海湖100余种水鸟(包括棕头鸥、普通燕鸥)及祁连山湿地为核心,设立观鸟长廊、生态科普馆,开展专家导览讲座。2025年“五一”期间,青海湖鸟岛观测点日均接待摄影及研学团队超过500人次,环湖区域鸟类主题民宿收入环比提升40%。湿地生态展魅力。依托青海湖、祁连山湿地等生态保护区,策划观鸟季主题活动,搭建观鸟长廊、生态科普馆,邀请专家开展鸟类知识讲座,吸引生态爱好者、摄影群体打卡,带动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发展。
观羚:稀缺物种打造共生典范
野生动物引客流。以普氏原羚、藏羚羊等珍稀物种为亮点,开发野生动物观赏路线,在保护前提下设置安全观测点,配套科普导览服务,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高原生物多样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体验。普氏原羚从300只增至3500余只,刚察县哈尔盖镇建成“羚羊小镇”,设置瞭望塔、亿像素VR观测系统及25个星空房。2025年新增研学基地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牧民扎西感叹:“往年解冻才有游客,如今冰未化尽人已涌来!”
观鱼:洄游奇观诠释保护成效
围绕青海湖湟鱼洄游奇观,举办“湟鱼探春”主题活动,通过直播、纪录片等形式宣传洄游生态意义,设置观赏栈道与生态教育展厅,推出“护鱼公益游”项目,将生态保护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围绕青海湖湟鱼洄游(资源量恢复至11.41万吨),在刚察泉吉河设置生态栈道及数字展厅。2025年洄游季推出“护鱼公益游”,吸引志愿者参与拆除拦河坝、修建鱼道工程,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公益项目收入反哺保护区建设300万元。
审核:贾平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