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深挖同宝山独特资源优势 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新地标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消息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

位于青海湖“一环两廊六区多点”生态旅游布局重要节点的同宝山,是环湖周边俯瞰青海湖全景的最佳观景平台。近年来,海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海北的“三个走在前列”使命担当,贯彻落实2025年4月14日省委书记吴晓军在同宝山生态旅游红色研学基地调研时强调的“推动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教育研学有机结合,加快海北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主动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海北实干”做法精耕同宝山,着力将同宝山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新标杆。通过省州联动助力赋能、全州上下齐心协力精心打造,同宝山已从昔日的无名山峰蝶变为集红色教育、生态研学、观光旅游、山地运动等为一体的环湖最佳观景平台、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红色研学基地,成为海北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全省大局的生动实践。2025年6月以来,同宝山接待游客27.21万人次,8月份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突破1.84万人次,接待游客量呈爆发式增长。

一、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夯实便捷畅游基础。海北州以创建金银滩—原子城—同宝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将同宝山纳入交旅融合试点核心项目,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策支持”多元投入,显著提升旅游基础与服务能力。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编制《青海海北同宝山生态旅游暨红色研学基地规划方案》,挖掘同宝山独特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蓝色资源等旅游资源,旨在将同宝山打造成集壮美风光、红色教育、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山地运动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和红色研学新高地。二是建设畅通路网。高效衔接省“快进慢游”交通网,争取省交通运输厅将达玉五谷至同宝山公路、温都垭口至将军梁公路纳入省级交通扶贫项目库,达玉五谷至同宝山公路(13.7公里)仅用2个月建成通车,创“海北速度”,单日最高通行车辆超3300辆,接待能力提升至5倍以上。建成后,沿着13.7公里的“将军梁”公路攀援而上,这条串联青海湖全景与原子城红色记忆的景观道,成为青海今年夏天最炙手可热的“网红天路”。2025年6月以来,同宝山接待车辆数8.2万辆,同比增长1088%。三是合理配置设施。积极争取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资金支持,先后争取2024年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400万元、2024年旅游发展基金98万元、2025年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70万元,建成青海湖同宝山户外基地基础设施,山上建成的生态化人行步道及观景台,成为最佳观景点;打造军事模型、平安钟等基础设施元素,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户外基地种植彩色油菜花15亩,每年夏天扮靓了基地。投资210万元建成含20座太空舱和房车营地的露营基地,营收超412万元;多功能户外基地承办省州级大型活动20余场次。同步完善水电通讯,保障稳定运营。四是突出生态友好。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车行道、观光道建设采用“植草固坡”“以桥代路”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草甸的破坏;露营基地采用装配式建筑,建成后周边植被恢复率达95%以上,实现“车直达、景尽览、宿安心”。

二、激活红色研学资源,壮大研学市场规模。海北州深挖同宝山红色底蕴,以“保护活化、创新体验”推动红色研学爆发性增长。一是旧址活化利用。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杨龙溪和省军区司令员李胜利现场指导同宝山基地旧址活化利用工作。山上复原空军高炮12师、13师、1师营房历史场景,打造12处军事装备模型。山下建设同宝山空军高炮师陈列室,运用文物、VR等多元呈现历史;投入2200万元复建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和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研学基地获评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开放一年就接待研学团队142批超6000人次。二是创新课程体系。派员赴中央军委、陆军空军档案馆查阅原221基地、同宝山驻防官兵英烈事迹,编辑出版《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等图书19套26册,征集革命文物63件。推动同宝山解放军驻军旧址与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原221基地各分厂等31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之间功能相互衔接、特色互补。联合省委党校、青海师范大学、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机构,串联原子城、金银滩、同宝山,开发打造“追寻十二营红色足迹保家卫国显担当”“永不凋谢的雪莲花”等现场教学课程,让学员在沉浸中体验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今年“五一”期间“红色研学周”吸引京沪等地2000余名学生,课程复购率85%。三是塑造研学品牌。以“红色基因・青春传承”为主题,举办“同宝山红色研学论坛”,邀请国防大学专家、“两弹一星”元勋家属等开展专题讲座,形成《同宝山红色文化研究报告》等成果。与携程、研学旅行网等平台合作,推出“红色+生态”“红色+体育”等跨界产品,2024年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300%。2025年7月,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被纳入全国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候选名单。

三、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实现景区四季利用。海北州以“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爆点”策略,通过品牌活动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引流。一是顶级赛事强引流。借力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争取并成功举办环青赛收官之战“同宝山绕圈赛”,在同宝山户外基地成功承办2025年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闭幕式,吸引全球车手及数万观众,央视直播全网曝光超5000万次,带动周边民宿预订激增200%。成功举办2025第三届中国原子城同宝山登山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登山爱好者参赛。二是四季节庆创品牌。精心策划“青海湖开湖季”(春季)、“生态露营季”(夏季/星空音乐会、篝火晚会,入住率90%)、“青海湖观鸟季”(秋季)、“冰雪徒步大赛”(冬季),将同宝山塑造成全季旅游目的地。三是多元活动聚人气。同宝山作为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党日活动、红歌会、徒步登山、文体赛事及文化展演。据初步统计,累计举办党日活动160场、体育赛事30场、其他文体活动60场,形成“周周有活动”浓厚氛围,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今年7月30日,走进金银滩红色研学“八一”专列满载全省现(退)役军人和军休干部650人到同宝山户外基地,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盛典,迎接建军节的到来。2025年6月以来,同宝山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683%。

四、创新宣传推广模式,助力景区火爆出圈。海北州构建高效全媒体矩阵,实现“小投入、大传播”,推动同宝山现象级出圈。截至2025年7月,相关话题总播放量破5亿次,百度搜索指数同比增800%。一是央媒定调扩声量。央视新闻微博《雪山与青海湖同框可以洗眼睛》浏览量1700万+;新华社《来同宝山追逐一场4024米的日出》阅读量240万+;央视“全国生态日”栏目组走进同宝山,直播全网浏览量400万+。通过一系列央媒助力,将同宝山推向全国视野。二是融媒深耕引共鸣。合作举办“雪山行”登顶直播,27万人次观看。州内媒体发力,祁连山报社发稿1400余条、24小时慢播累计8100小时;州电视台作品登上《新闻联播》。邀请抖音达人创作短视频100余期,创作的作品“同宝山万云归海”等作品全网点击量破亿,单条550万+,登上微博热搜。邀请百万粉丝博主到同宝山开展红色研学采风,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三是范式创新强触达。开展“青海网络名人西海行”,原创374篇,浏览量2000万+;“5·19中国旅游日”分会场活动发放文旅奖励169万元,签约旅行社,咨询量增300%。西宁公交电子屏持续播放宣传片150天、日播9.6万次。在同宝山举办的“书香润海北”藏汉双语朗诵大赛活动报道获《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阅读量超百万次。

五、落实联农带农机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海北州坚持“生态惠民、旅游富民”,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牧民参与”机制,有效拓宽增收渠道。一是景区带村促共享。达玉五谷村通过土地流转、旅游服务等获得收益8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长300%。推行“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后期景区收取门票后探索将部分门票收入反哺村集体。景区优先采购当地牛羊肉、奶制品等农产品,今年上半年累计采购额达50万元,带动30余户牧民增收。二是产业联动增效益。景区热度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200%,部分牧民销售自制特产月增收近6000元。景区“邱小姐咖啡奶茶”“围炉煮茶”等选用当地食材,相关菜品入选“青海家宴”推广名录。三是就业赋能稳增收。优先吸纳当地牧民从事管护、讲解、服务等工作,带动30余人实现月均收入3500元。开展非遗培训,扶持15户开设手工作坊,年销售额超50万元。2024年带动周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显著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同宝山的成功实践,是海北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奋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缩影。从基础设施薄弱到服务功能完善、从红色资源沉寂到研学市场火爆、从季节局限到全年畅游、从默默无闻到全网出圈、从单一开发到富民强村的转变历程,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惠民共富的理念,为海北州在“三个走在全省前列”中贡献了文旅力量,也为青海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审核:贾生栋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