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大开发:生态建设染绿海北天地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9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青山、碧水、蓝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大工程掀起的绿色旋风过后,从青海湖畔到黑河源头,从金银滩草原到浩门河畔,山清水秀草更绿的海北渐渐映入了人们的眼帘。这是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带给海北的变化。

十年来,海北州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位置全力推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环境管理趋于规范,建设质量不断提高,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造林种草,保护、封育整体推进的林业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为主线的新格局。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门源、祁连启动。那年,仙米林场、祁连林场的伐木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的砍树人成了绿色的守护神;此后,天保工程在全州四县实施,覆盖了青海湖、黑河、大通河等重点流域。十载春秋,全州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退耕地种草4.19万亩、退耕还林荒山种草32.66万亩,围栏封育补播5.6万亩、改良草地79.5万亩、建成围栏草地673.4万亩;造林绿化面积是前44年的4.5倍。人工造林速度的加快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强化,使土地沙化速度得到一定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现增加趋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使天然林得到恢复发展,强化了森林资源管护和公益林建设力度,完成人造林面积2.0万亩,封山育林37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成效显著。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万亩,封山育林45.3万亩。绿色在蔓延,一处处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涌出汩汩清泉,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沙化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也先后启动,一时间,昔日的荒山秃岭激荡起退耕还林建设绿色家园的激情.这是我州历史上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是我州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不折不扣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10年间,全州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8.9万亩;工程覆盖全州30个乡镇()116行政村,涉及1.8537万户、10万余人从中受益,户均补助9663元,人均1791.25元,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山更绿、人致富的目标正向我们走来。与此同时,海晏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县,通过多年的努力,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10%20%提高到30%40%,最高地带可达60%80%左右。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以青海湖流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保护治理行动为载体和平台,全州树起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新旗帜。向有水必清的希望彼岸奋力游去,以青海湖流域治理为重点生态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断推进,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和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应急工程及其它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2万亩,封山育林25.5万亩。草地的保护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完成围栏封育补播5.6万亩、改良草地79.5万亩、灭鼠75万亩,建成围栏草地673.4万亩。全州污染治理投入累计达3400余万元,治理项目6项;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5%,已达标企业巩固率达100%。在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把海北送向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