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十一五”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北要在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上走在全省牧区前列”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旅游的方针,在创新中不断加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海北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8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7亿元。200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1.1%、24.5%;2010年,预计共接待中外游客2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2%、12%。
一、发展理念实现新飞跃。一是提出了发展高原生态旅游的战略思路。州委、州政府按照省委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走近海北、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理念,提出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北州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5至10年的建设,使海北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完整、屏障效应突出、生态与经济双赢、服务功能设施齐全、生态旅游产品丰富,集森林、草场、冰川、雪山、湿地、河流、湖泊、沙漠、峡谷、野生动植物观赏和高原农牧业观光为一体的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二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卓有成效。全州累计投入230余万元,先后编制完成《海北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金银滩—原子城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海晏沙岛旅游景区建设性详规》等五个单体规划,完成海晏“西海第一神泉”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九个文本;编制完成《315国道旅游服务经济带修建性详细规划》、《金银滩草原保护与旅游利用修建性详规》和《祁连林海旅游总体规划》。全州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进一步明确。
二、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和创新。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摆上突出位置,坚持每年办几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旅游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规划指导、形象推介、市场监管、政策研究、督促协调等职责;各有关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200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全州旅游发展大会,成功承办了全省第四次旅游发展大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成立海北旅游发展产业领导小组,将旅游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考核体系。在全省首次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至2009年州县财政共列支旅游发展基金136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研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二是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思路,组建了青海金银滩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金门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海晏县西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刚察县旅游开发公司、天境祁连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2项,完成投资1.91亿元,青海原子城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北州金草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门源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成功落户海北;实现金银滩藏家风情苑产权转让,成立了金银滩藏家风情苑旅游有限公司,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逐步改变政府包投入、包经营、包管理的做法。出台《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
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齐头并进,旅游精品线路基本形成。按照“突出重点、生态优先、体现特色、稳步推进”的原则,各县每年集中力量高标准建设1-2个重点景区景点,着力建设和培育了一批精品景区景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景区品位不断提升,已基本形成了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十一五”以来,全州累计投入11.9亿元,建设完成旅游项目33个,相继建成原子城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金银滩藏家风情苑、沙岛、祁连卓尔山、门源百里油菜花海、刚察沙流河“湟鱼家园”、海晏达玉民俗村等22个精品旅游景点景区。同时,按照全省和全州旅游业发展的布局和重点,以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为方向,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集聚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中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游、草原风光游、健康休闲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等旅游线路,基本形成了以青海湖北岸自然风光游和祁连山草原风情游为主的两大旅游带。
四、“海北旅游”品牌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初步打响。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工程,成功举办了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金银滩草原文化旅游节、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节、门源油菜花旅游节、刚察青海湖观鱼放流放生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依托原子城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产品,以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不断丰富金银滩景区的文化内涵,围绕环湖生态游和祁连山自然风光游、民族风情游,开发以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的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等产品,“梦幻青海湖”、“神秘原子城”、“天上草原金银滩”、“百里油菜花海”、“神奇鸟岛”、“欢乐沙岛”等旅游品牌成为带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海北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初步打响,声名不断远扬。
五、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围绕315旅游服务经济带和北线旅游经济带,建设完成以西海镇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重点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层次,形成了前后衔接、上下联动的一体化服务网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活州”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形成了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目前,全州有旅游公司5家,旅行社4家,从业人员72人;旅游宾馆、饭店35家(其中三星级5家),从业人员达5200余人,农牧家乐经营户90户,从业人员820余人。设立专项教育培训基金50万元,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分层次的培训,加强与大专院校旅游院系和旅游职业学校的合作,在四川大学为海北培养50名旅游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