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祁连草原新潮奔涌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新年伊始,祁连草原春意盎然,新的发展浪潮在这方热土奔涌。

  耳目一新的一幕如,居住峨堡镇白石崖村沙窝头草场的17户牧民,正簇拥着秦之亮闹变革哩。近些年沙窝头人、畜增草场退化,经济发展滞重。作为村里一社之长的秦之亮,决心带领大伙闯新路,他琢磨县里的有关指导意见,提出变分户单干为合作社联营,每户仅以30只羊、5头牛和承包草场为股入社,建设高效益的牲畜良种基地。一呼百应,牧民们争先恐后,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

  这一创新如石击水,引人瞩目:

  ——开启牧区家庭分户经营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变的变革。

  ——草场载畜一步核减到位,许多人编到了外出打工组,迈上减畜转人增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轨道。

  沙窝头的变革仅是祁连草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摒弃落后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走全新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目前不仅成为祁连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并已广泛付诸实践,各乡村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异彩纷呈。

  改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是生态立省的要求,更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县长更藏的话发人深思,在外人眼里祁连是羊肥牛壮、中国最美的草原,岂知这些年草原建设的速度跟不上人口、载畜增加的速度,那些蔓延的美丽的狼毒花就是草原退化的佐证。他说,现实不容回避。草原的产出能力有限,而随着社会进步,牧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增加收入的压力全集中到不堪负重的草场上,所以,必须坚定迈出再一次创新的脚步。

  其实,各种形式的变革探索已经在祁连草原悄然进行了几年。从开始牧民自愿结合的联户协作经营,到现在进一步发展的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其核心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组建合作社,将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之路,以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发展。

  坐落在我国重要内陆河——黑河源的祁连县,历来就是水草肥美的富饶牧场,有东方小瑞士之美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也是我省以季节性畜牧业首开牧业改革先河、拥有百万以上牲畜的重要畜牧业基地。青海牧业看海北,海北牧业看祁连,素有创新精神的祁连人,面对草畜矛盾加剧、牧民增收空间日趋局促的状况,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牧区改革再一次走在全省前列,成果引人瞩目。

  新春,走进祁连草原,处处新潮涌动。在季节性畜牧业发祥地峨堡镇已有6个合作社运作,其中白石崖、黄草沟两村分别有60%40%的牧户新近加入更高层次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部的扎麻什乡已成立有5个种植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全乡86%的耕地,兴办起3个规模化的肉乳兼用现代化养牛园区,农牧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东部的默勒镇,已参加合作社的牧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6.8%,突出的有发展牛羊育肥业、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又发展乳肉兼营奶牛养殖业的扎沙村合作社,相继注册成立以牛羊育肥、藏式风干肉加工出售为主的老日根村合作社,以试点推行年产双羔或两年产三羔为主的瓦日尕村合作社,以发展牧业种子工程为主,畜产品加工等为辅的海浪村合作社等,其入社牧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据县农牧局长马明继介绍:祁连牧业改革以合作社为平台,主要有实行牲畜、草场股份制经营模式;以草场流转、大户规模经营、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特点模式;以联户经营、分群协作、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为特点模式等。目前全县已推行农牧业合作化经营的村42个,新增18个现代生态畜牧业试点村;已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多个,参加农牧户达2611户,整合草场204.25万亩,其参与面已达全县93%的行政村。经计算,2010年参与集约化经营的牧业村高的人均纯收入逾万元,比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一倍,最低的也在8000余元,改革效益十分显著。

  祁连人审时度势,如今再一次俏立全省牧区改革发展潮头。而注目其创新背后的有力推手,无不彰显出县委、县政府坚定掌舵、破浪前行的决心。牵一发动全局,新的变革举措不是孤立的,从开始的审慎试点,到现在的放手发展,这两年祁连县敢于创新,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一系列相适应的改革配套措施及新政策,引导扶持牧区改革顺利推进。

  马明继深有体会地说,"建立新型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减畜、转人、增收'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政策、服务、投资、组织措施作保障。"他说,"解决草场超载问题,除加速草原基础配套建设外,关键在于核减牲畜。那么减畜与牧民的增收矛盾又如何破解?惟有精养畜、科学养畜,增加牛羊个体效益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分工协作转移剩余劳动力,开拓新的增收渠道,从根本上缓解草场压力。"

  突出如根据转变发展方式需求,祁连县在全省首推的措施有:

  率先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鼓励农牧民进城镇定居生活,在就学、就业上给予城镇居民待遇。

  率先把牧区民间兽医的工资提高到6000元,并每村社配备2名大学生专职员,建立强有力的畜疫防治和草原监管体系,全县牲畜死亡率控制在1.2%的高水平。

  率先兴办县级农牧产业化园,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率先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牧区集约化经营,引导生态畜牧业发展。

  率先成立畜牧业协会,集中竞拍"祁连大白毛",推进畜牧业品牌化经营。

  率先建立县畜牧业"种子工程"中心,奠定"精养畜"基础……

  探索之行不平坦,但充满希冀,孕育成果。

  艰难启动的县藏系羊和祁连山牦牛选育中心,已在全省首次成功培育出了人工受精育种的高品质藏系羊,使严重退化的藏系羊提纯复壮工作发生历史性逆转,并取得了青海省种畜禽经营权。现在全县5个牧业乡镇均建立了选育基地,向省内外已供种2000只羊。祁连山牦牛已建成核心群80群,选育优质牦牛4000头,培育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大力实施牲畜复壮和本品种选育工程,目前全县牲畜良种化程度达90%以上,优良畜种基地及品牌初步形成。尤其,养种畜的效益远高于一般畜,又有政策性补贴,吸引了一批有眼光的牧区能人兴办种畜养殖合作社。

  转变投资方式,重点扶持集约化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2010年县级支农资金同比增长108%,整合投入各类"“三农”"资金达7644万元。新型合作社受到各项奖补资金近200万元。集中投资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基础建设,县上还筹资30万元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的乡镇和个人进行了奖励。

  转变发展方式,向科学化经营要效益。各合作社通过分工协作,一面减少草场载畜,大搞牛羊育肥、羔羊经济、种畜经济,提高养育效益,一面组织牧民走出草原,进城镇打工或定居。2010年全县转移农牧区劳动力6270人次,创收3260万元。已有数百户农牧民进县城,或到周边城、镇定居生活。特别是能人带动效应明显。如默勒镇扎沙村民马应录自筹百万元,吸纳全村30%劳力创办肉乳兼用养牛合作社;老日根村马忠筹资过百万元,建设具有冷藏能力的牛羊综合交易合作社,把市场办到了牧民家门口。地处偏僻的峨堡镇芒扎村的布杰,带领村民创办牛羊育肥合作社,把牲畜卖到了甘肃河西走廊,增收可观;白石崖村秦之亮办的种畜合作社则以大幅度减畜、借助生态养畜补偿机制、走科学化效益型养畜之路而独树一帜。

  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祁连县还把精力投向产业化经营。他们积极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总投资2.83亿元的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先期投资1000万元,年产1万吨的肉制品及熟制品的高端产品加工项目、年产2万吨的精饲料加工项目、2.5万吨鲜奶等4个项目已经落实建设。他们还扶持壮大了以八宝回族牛羊肉开发公司、祁连山牛羊肉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祁连藏毯加工厂为主的8家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吸引众多农牧区合作社纷纷签约协作,架起共赢发展的桥梁。

  这个县还注重创建政府引导下的金融机构、财政支农担保、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经纪人、科技等"七方"互动发展运行机制,以利益为纽带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破解资金、市场和风险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省上明确提出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草原畜牧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不论从青海畜牧业发展本身,还是从藏区发展大计看,推行生态畜牧业建设无疑是一项效益明显、利在长远的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时不我待。"县委书记陈强如是说。冬去春来,人们醒目地看到,加快农牧民走出草原、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乡镇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新举措接踵出台,给力祁连县今年的发展再添浓墨重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