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海北文化事业工作稳步推进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20108187时,祁连县默勒镇镇政府驻地的一家牧家乐中,歌声阵阵,舞姿翩跹,吸引了许多群众观看。这里正在演出的是该镇老日根村文艺演出队。近年来,该县组建了祁连山文艺演出队、“夕阳红”老年秧歌队外,有条件的村都组建了规模不等的文艺演出队,这些文艺演出队现已成为活跃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这是我州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我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我州先后完成了全州新华书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电影公司等文化单位改革,在州民族歌舞团进行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分流了部分演职人员,以聘用制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了一批新演员,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薪酬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同时,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召开了全州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推动海北文化繁荣发展的决定》和5个配套文件,州级落实了2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各县也相应落实了发展基金,文化事业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以来,我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大对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的历史机遇,先后争取项目和自筹资金,累计投入2.1亿元,先后建成了西海民族文化活动中心、西海体育场、西海奥凯文化广场、四县县城文化广场、广播电视综合楼、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批文化设施,文化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的总投资增长了10倍。先后实施了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39个农()家书屋、9个文化大院、11个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84个自然村和寺院“广播电视村村通”、118个村和业余剧团“文化进村入户”等惠民工程。至目前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6.1%95.5%。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成效显著。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申报和保护力度,挖掘了藏戏、则柔、逗曲、民歌、眉户戏等民族民间艺术,华热藏族服饰、回族服饰宴席曲、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祁连阿柔招婿习俗、刚察藏戏和西海拉卜则祭、海晏河湟剪纸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晏县西海郡古城被列入我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门源县泉口镇窑洞庄村回族宴席曲传承人之一的安宝龙,成为我州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也激活了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文艺精品生产硕果累累。州县陆续成立了文联组织,文艺创作阵地得到巩固。设立了“海北州文艺艺术创作奖”,激发了文艺创作活力。出版发行了《金银滩》《金门源》《祁连山》《措温波文艺》5个地方文艺杂志及20余部文化丛书,一批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海晏县筹资2万元专款完成了32万字的民间传说故事征集工作,编辑出版了《乡土海晏》《民间曲艺小记》书籍,出版发行了《海晏县蒙古族旗志》。编辑完成了反映1958年海晏牧民为了祖国国防事业而舍家离乡大搬迁的《历史的痕迹》(暂定名)。刚察县出版了《诗意青海湖》《神湖鸟语》《蓝色绝恋》《神湖记忆》等书籍画册。门源县编辑出版14部“金门源”系列文学丝书、2部《门源画册》,编纂出版了《门源回族自治县概况》《岁月的踪影》等10部地方志暨民间文化系列丝书以及编辑整理的300多篇民间故事,深入挖掘保护了门源本土文化。创作发行了以《我的缘啊在门源》《门源人》《请到浩门河畔来》为代表的原创歌曲50余首,同步发行了《大地芬芳》宴席曲碟、《领上尕妹浪门源》花儿碟及多套风光音乐音碟。其中歌曲《我的缘啊在门源》《上去达坂望门源》和《金门源》系列文学丛书第二辑获得“青海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六届省政府文艺创作奖”。祁连县先后制作播报了《天境祁连》《祁连山下好牧场》等10部反映祁连风光、民族文化、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题片,出版了高质量的画册《东方小瑞士——天境祁连》,配合完成了《祁连的阳光》等四部电影、电视纪录片的拍摄。目前集中反映祁连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及遗存、变迁的《祁连史话》《祁连蒙古志》《阿柔部落会历史文化研究》三部书籍已通过专家审定。出版的《历史的痕迹———祁连县地名文化释义》一书荣获2009年“青海省政府文艺创作奖”。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造了大型民族歌舞《碧海云天金银滩》,得到了省委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组织赴北京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宣传推介了我州民族文化。数字电影《天边的情歌》《祁连的阳光》,电视专题片《走遍中国·走进海北》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在中央、省电视台的播出,提升了海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依托文化广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等阵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城镇文化广场活动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节假日、纪念日期间的社火、秧歌、藏曲演唱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各县均成立了文艺演出队,进一步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祁连县先后创建省级文化大院3个,文化艺术长廊一处,成立了祁连山文艺演出队、白杨沟秧歌队等7个民族艺术团,每年举办广场文化周活动20余次,形成了每晨一练、每晚一跳的群众健身氛围。门源县开展了社火、秧歌等节庆文化演出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末文化广场等文艺汇演,举办了花灯花卉、书画摄影、民族民俗等各类展会,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实施了全民健身月活动,并从2008年起将7.5万元的“全民健身月”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年来共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90余场次,送书下乡42次,群众性文化活动达180余场次,举办各类展会12场次,放映电影1800场次,受益群众24万余人次。刚察先后组织举办各类主题演唱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文艺展演活动60余场次,刚察寺院藏戏多次到省州大型活动中演出,沙陀寺藏戏“格萨尔王”获第四届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最佳节目奖。2006年以来海晏县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及举办各类展会700余场次,送书、送电影下乡1500多场次,开展了以马术、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协办了第四届省民运会开幕式及2010中国金银滩情歌节暨第四届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刚察观鱼放流放生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成为亮点,旅游文化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