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取得了积极成效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经过3年的试点运行,我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取得了积极成效。

3年来,各地通过州县财政资金奖补、项目资金整合捆绑、财政资金信贷担保、支农资金倾斜等途径不断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与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工程结合起来,着力改善农牧业生产设施和农牧民生活设施条件。牧区把建设重点放在草场围栏、暖棚建设、水电路建设等方面,农区把建设重点放在加快发展以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改造等为主的设施农业上,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通过集中连片建设,在加快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上取得了积极进展。20082010年间,全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村投入各类资金总额达到1.9亿元,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11家,培育特色产业村56个,建成畜用暖棚和日光节能温棚2521幢,并在农机具购置和畜疫防治栏、羊用药浴池、饲草料青贮窖等生产性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积蓄了后劲。

人力资源培训步伐加快,劳动力转移工程稳步推进。随着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逐年增加,农牧民适应市场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积极推行集农牧民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转移模式,突出发挥培训师资和资金的合力作用,大力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培训,采取政府推、能人带、宣传促、政策引以及积极尝试在务工地设立农民工党支部和农民工协会等办法,加快农牧民转移步伐,推动了农牧民务工就业由农牧业向非农业、农牧区向城镇、季节性向长期稳定、盲目性向有组织、省内向省外、体力性向技能性的转变。

农牧民增收趋向多元化,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州各地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农牧民增收渠道,坚持不懈地推广农牧业实用科技和农牧机械,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经济,农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农畜产品集中竞拍、订单销售力度不断加大,规模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农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收入进一步增加。农牧民务工技能不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增强,劳务经济及二三产业收入成为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生产资料入股分红等形式,着力挖掘土地、耕地及牲畜的资产性收益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生态保护得到更加重视,农牧区发展步入可持续轨道。全州各地坚持不懈地把生态保护理念和措施全面融入农牧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突出加大了草场生态保护力度。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原则,实行按草质配畜,大力发展人工种草产业,将天然超载牲畜逐步从草场核减下来转移为舍饲养殖,2010年,全州人工种草面积达13.46万亩,舍饲养殖规模较上年增加6.95万头只,牲畜总数实现了不减反增。2008年至2010年间,全州共实施草场综合治理1686.8万亩,草原灭鼠1614.6万亩,毒杂草防治237万亩,新增围栏草场117万亩,有效保护了草场生态,促进了草场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年的实践证明,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探索出的发展路子、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符合我州农牧业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趋势,符合现代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这条路子,不仅为海北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特别是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找准了突破口,也为全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应该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