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交通水利惠民生
从城镇到乡村,从公路到水泥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5年间,在海北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全州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州公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补足“功课”,路网升级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五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投资9.7亿元,比“十五”增长6.9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项目和完成投资额最多的五年。先后实施村道硬化
今天,公路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搭建区域间沟通交流平台的桥梁和纽带。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公路建设的大发展让海北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实质是一个“赶”与“超”的过程。我州农村牧区幅员辽阔,农牧业人口比例高,如何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是全州的头等大事。时光回转到2005年。当时海北公路的现状是,截至2005年末,全州境内公路通达里程仅
毋庸置疑,海北的公路建设“落伍”了。再不“赶”,只会落得更远。为此,我州积极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公路建设项目,加快公路建设步伐,着力构建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农村公路建设让海北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农村公路建设在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显著,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最大亮点。
农村公路建设架起了惠民利民通道,让农牧民切实感受了身边的变化:一条条沥青、水泥路打开了对外沟通的大门,改善了农牧区招商引资条件,密切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促进了农副产品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农牧区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
坚持“路通车通人通财通”的发展理念,着力引导和培育农牧区客运市场,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逐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五年来,先后组建了门源、祁连、刚察农村短途客运公司,共有营运车辆444辆,比“十五”末增长43.8%。全州道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2830户,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达到3933辆,从业人员有6645人,比“十五”末分别增长66.57%、66.52%和62.52%。县际以上班线客车以中高档车型为主,农村短途客运、出租车以小型轿车为主,安全、舒适的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现有客运线路101条,比“十五”末增长38.52%,其中跨省线路6条,跨州、地、市线路23条,州境内跨县5条,县境内67条。道路货运经营业户达2621户,营运货车3224辆11897吨(其中重型货车有488辆5709吨、危货运输车75辆1042吨),比“十五”末增长71.35%,客货运输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累计投资724万元完成18个汽车站点建设,到目前全州共有客运汽车站37个,比“十五”末增长95%。全州30个乡镇通客车率100%、214个行政村通班线客车率达88%,极大地改善了我州农村牧区的交通通行条件,有力的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回首5年,海北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海北大地上奏响了纵与横、通与畅的壮美乐章。
过去的五年,是我州水利建设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州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将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予以安排的机遇,千方百计争投入,多措并举惠民生,我州共落实各项水利项目196项,水利建设总投资达到268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953万元,地方配套5887万元。人畜饮水77项,打井1046眼,解决了4.9万人,7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改造灌区30项,维修渠道
坚持围绕中心,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加强。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五年来,我州坚持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开展了一批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服务发展,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在水资源的高需求下,我州始终以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为重点,加快了水源工程建设,重要水源及引水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调蓄和配置能力有了大幅提高,确保了全州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显著。以人为本是水利工作的根本要求。过去五年中,我州补助用于农牧民饮用水、清水河道、农业节水等三项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约5887万元,城乡水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农牧区饮用水基本安全,农业节水工程新增喷微灌面积2万亩,灌区改造和粮食功能区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农牧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坚持改革创新,水利行业能力不断提升。为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基本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重点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水管单位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管理权责,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稳定了职工队伍,提高了管理水平,工程维护、水费征收等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模式的民间水利协会相继建立,金滩乡用水户协会、刚察县沙柳河镇红山村管理协会、祁连县扎麻什地区用水户协会、三角城镇银滩灌区管理协会等11个用水协会的成立,调动了受益区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为农牧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