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风景如画 金银滩草原好戏连台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省东北部,因位于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北岸而得名。州府西海镇距离省会西宁100公里,青藏铁路及国道315、227线和湟嘉公路横穿全境,正在建设的兰新铁路、西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是青海藏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地区之一,是青藏高原连接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
海北州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全州共有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总人口28.01万人,境内平均海拔
海北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河一湖”即青海湖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被誉为“西部小水塔”。境内有林地面积822.75万亩,珍稀动物30余种,野生药用经济植物380余种,珍稀鱼类裸鲤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均生活在青海湖水系和青海湖畔。海北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海北是青海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矿产资源总量居青海省第二位,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67.8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6.2万千瓦。农牧资源得天独厚,全州有天然草场3972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7.7%,是青海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和藏青稞、北方小油菜制种基地。
海北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这里有名列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祁连山草原、中国最美的花海“百里油菜花海”、
近年来,海北州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海北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全州生产总值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全州生产总值增长21.8%,达到77.8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4.3%,达到3.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6%,达到181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8%,达到6150元。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平安海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推进,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海北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海北确立了“23455”的总体发展思路,建设好“两个示范区”,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四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实施“五大战略”,力争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特色工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五个方面力争走在全省牧区前列。
优越的区位、富集的资源、秀美的风光、多元的文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海北已成为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两弹”研制基地精神光耀中华
“舍家为国、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协同创新、勇攀高峰。”经过30多年的创业历程,“两弹”研制基地书写了一部扬国威、壮军威、震世界的辉煌史,基地创业者在基地建设、科研、生产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还孕育出了伟大的“两弹”研制基地精神。
半个世纪前,世代居住在美丽金银滩草原的1700多户、9000多名农牧民,舍家为国、远迁他乡。与此同时,万余名建设大军以三顶帐房起家,用智慧、青春和热血,在海晏县原子城——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50年以后,这一承载着中国人艰苦卓绝,传递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奉献精神的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引领人们精神的红色高地。
共和国不会忘记,
走进海北,犹如走进了厚重的历史时空,再现、重温那段闪光的岁月,令人感受到几代中国人探索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走进海北,犹如走进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奉献者用大爱书写了创造中国奇迹的历程——序厅、原子知识厅、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化剑为犁向每一个到访的客人讲述了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从祖国各地抽调的科技骨干和各路大军怀着“奉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感,怀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战风沙、斗严寒,没有图纸,自己动手绘制;理论设计复杂,用大脑简化运算过程;没有原材料,土法上马研制;没有经验,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用钢铁般的意志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用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念造出了中国人的“争气弹”——氢弹、航弹、导弹,实现了核武器化进程。
原子城纪念馆浓缩了自上世纪1958年后的30多年来我国16次核试验的历史,1966年承担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核武器飞行试验,与原子弹一起打破了核讹诈、核威胁历史使命的东风二甲导弹弹体,今日已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二炮装备部司令部及特管部、解放军某部队、解放军某工厂向原子城纪念馆捐赠的东风二甲导弹弹体,是在原221基地我国自行研制的近中程导弹。
详细的文字介绍、真实的文物展示、形象互动装置、真实情景模拟、基地遗址复原为一体,用声光电重现了令人震撼的往事,将每一个场景,都赋予了生命的力量。触景生情,在追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两弹”精神的同时,也昭示着一个民族对美好与和平执着的追求和向往。
历史在向前延伸,精神在薪火相传。从“回忆”“讲述”“介绍”中,更加注重对精神元素的挖掘与精神能量的诠释,“奔向和平”“自然能量”“和谐进步”的铜质浮雕,体现中国研制“两弹”艰难征程的“596”步行道,倡导世界和平的“中国宣言”,见证原子城历史的大青杨,庄严的原子城纪念碑……神秘的原子城向世人敞开心扉,“两弹”研制基地精神以夺目的光彩闪耀在华夏大地。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独具特色
漫步在盛夏时节绿草如茵、生机勃发的海北草原,如同一幅幅构思精美的画面:如海的草原一碧千里,宽敞明亮的棚圈牛羊肥壮,新落成的牧民新村错落有致,喜悦映红了牧民的脸庞。“要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就要由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向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要在规范运作程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增收潜力、提升农牧业生产的组织程度上下功夫。”在建设全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进程中,海北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畜牧业摆在了首位。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为海北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闯出了一条独具海北特色发展的路子。全州10个示范点按照“现代、生态、示范”的要求,走出了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现代高效养畜发展、统筹加快新牧区发展、以高效机制保障发展之路,10个示范点已成为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的“集中展示点、综合示范点、生产经营的辐射带动点、科技成果的承接转换点、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点。”去年一年,海北州全面完成了9个示范点的建设任务,示范点从天然草场共核减牲畜12.53万只羊单位,各点85%以上的牧户加入了合作社,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水、电、路、棚、通讯等硬件设施覆盖率达到100%。2012海北州示范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0447.36万元,项目涉及“四个专项、两个设施、一个体系。”即,草原生态治理、饲草饲料、良种繁育、新技术四个专项,生产、生活两个设施及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科技示范园建设,在更高层次,以更快的速度引领和推动海北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采取“项目投入、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的方式,按照“州有科技示范园、县有产业示范园、乡村有示范基地”的全州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总投资1.99亿元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有综合区、饲草料加工区等8个功能区,总面积2万余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相统一、畜牧业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嫁接、畜牧业教育培训与新技术推广普及相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与观光畜牧业相融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四县和青海湖农场现代生态畜牧业向高水平、产业化发展。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使海北畜牧业的发展步入了园区化、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在“产业富民”战略的引领下,海北州集中精力推进优质、高效、生态型畜牧业发展。围绕维护草地生态安全这一战略构想,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推进集约化为突破口,以强化生产基础和提高科技水平为手段,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良种化、特色化、科技化为方向和重点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草原生态保护三方和谐共赢。
促进畜牧业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发展。2011年海北共投资2.3亿元,完成草原建设、优良畜种繁育、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项目,“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农牧业建设项目100多项,投入各类资金累计达10亿多元。如今海北的畜产品早已走出草原,变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时也变成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梦幻海北向“文化名州”大步跨越
“中国原子城”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青海民族文化音乐城(海晏王洛宾音乐体验基地)、门源百里花海文化生态体验基地、西海广播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祁连宝玉石研发基地、刚察民族工艺品研发基地、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走进海北,犹如走进了文化的圣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遗迹、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海北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州向文化名州的跨越过程中,围绕“文化名州”建设目标,使文化产业成为海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州文化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138万元,增长34.1%。
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五大发展战略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出了海北“以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文化发展方向。依托文化资源,通过文化项目的扶持,建设门源东旭村“高原桃花园”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示范点、门源高原生态文化体验园、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刚察沙柳河湟鱼文化产业园、刚察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海晏哈勒景马背民族文化体验园等一批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品牌文化。
“大美青海·梦幻海北”。在保护和发展中,海北筑起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昆仑文化和青海湖为文化主题,展示昆仑文化内涵,延伸昆仑文化精神,丰富青海湖文化内容,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构筑“一核三带四区”的文化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和文化园区建设工程,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一鱼一湖、一鹿一玉、一花一马、一鸟一山”等文化品牌,囊括了刚察、祁连、门源、海晏四县的文化发展优势,整合地域、生态、历史、民族、宗教、草原、红色文化资源,确立了“一县两品”的发展思路。目前,海北州已完成了刚察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沙柳河湟鱼文化产业园、祁连玉文化产业园、门源高原生态文化体验区、海晏哈勒景马背民族文化体验园、昆仑青鸟文化创意园、“中国原子城”红色文化产业园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发展基金规模增至400万元。
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海北州大力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全力抓好“中国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青海民族文化音乐城建设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强海晏王洛宾音乐体验基地和门源“百里花海”生态文化休闲基地等建设,以“文化塑州”为发展理念,切实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文化企业和特色经营户,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文艺团体和民间工艺大师代表国家走出国门开展文化交流。
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传播文化。金银滩草原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金银滩草原之夏文化活动周、全省藏族拉伊大赛、羔羊美食文化节、门源油菜花节、刚察观鱼节等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海北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成就了青海湖、原子城、金银滩、沙岛、油菜花、祁连山、藏家风情、马术表演等一系列金字品牌,同时也为海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截至5月底,全州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759万元,同比增长29.4%。接待游客72.7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