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八项举措全力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一是抓领导,凝聚了全州上下深化医改的工作合力。2011年全省深化医改工作会议召开后,结合实际,组织相关人员,扎实开展调查摸底,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主八辅”配套文件,及时成立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州级领导联县、联医院包干责任制,并多次召开医改专题会议,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各县实际,研究制定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安排抽调人员,全力推动改革;州县医改办和卫生部门全力以赴,积极主动,踏实干事;州县财政、人社、民政等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狠抓落实,形成了党政齐抓,人大、政协监督,相关部门全力实施,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医改工作合力,有力地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保基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成效显著。一是基本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州新农合保障制度于2004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以州为单位全覆盖。全州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6.06%、97.74%%和100%。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比2008年高出12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率连续8年巩固在100%。二是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从2008年人均114.3元提高到416元,高出全省人均标准16元,比2008年人均提高301.7元;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220元提高到4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10万元;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0万元且增加个人账户1个百分点,按不同层级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段内的报付比例、报付上线、特殊病补助标准等11项政策;2010年全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率先在全省实施省州“一卡通”;2011年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州级统筹及“一卡通”,实现了医疗费用及时结算。三是大病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将22类疾病纳入大病保障和救助范围,建立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保障基金。城乡居民医保在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分别达70%、80%、9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平均提高到76%以上,职工医保提高到85%,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基金收支预算管理。
三是建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率先在全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祁连县于2008年将全县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试点,比全国、全省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提前了三年;2009年政府举办的州、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2011年门源县、祁连县将非基本药物在内的所有药品及医用耗材实行零差率销售。州、县级医院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92.6%,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备率、使用率均达到100%。
四是夯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州一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185个村卫生室新(改、扩、维修)建项目全面完成;全州36个乡镇卫生院和270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了信息化设备;州级3所医院和县级4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祁连县医院和门源县中医院今年又达到卫生部新制定的“二甲”标准),全州乡镇卫生院达到规范化建设水平。二是卫生人才培养步伐加快。全州培训卫生技术人员4千余人次,2011年培训乡、村专业技术人员622人次,转岗培训全科医生21人;2012年培训乡、村专业技术人员1052人次,转岗培训全科医生13人,人才结构得以优化。祁连县和刚察县医院高薪聘请知名医生,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近年来,全州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项目到位资金达2.5亿元,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医疗设备和救护车等交通工具。四是对口援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投资达60余万元,开通了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与山东省公立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山东省10名专家来我州进行免费义诊,社会效益明显。
五是保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实施了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受益面明显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1%;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得到规范管理,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和免费体检;儿童规划免疫合格接种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4%和93%,住院分娩率为98%,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管理率均达到100%,免费为全州育龄妇女开展了叶酸补服,进一步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六是强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一是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总量。依据“因需设岗、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动态调整”的原则,2011年按照省上核定的人员总量,全州36个乡镇卫生院人员总量核定为445人,比原先增加81人,增加22.25%,基本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紧缺的问题。二是强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推行岗位管理制、公开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和绩效工资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建立了新机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得到加强。三是狠抓标准化建设。坚持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统一行政、统一财务、统一业务、统一药品采购、统一收费标准和统一工作任务的“六统一”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
七是抓试点,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率先在全省将省定试点公立医院外的其余县级公立医院同步列入医改范畴,同时推进。同时,将医改工作与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结合,突出藏医药特色,发挥藏医药优势。积极探索州级医院内部改革的新路子。一是探索 “四分开”改革。各地积极探索推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各县成立了医院管理委员会、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药品管理中心等机构,祁连县组建以县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县级医疗集团,门源县和祁连县成立了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刚察县实行药房托管,海晏县完成前期工作,深化了以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二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州试点县公立医院以人事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经费补偿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内部运行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建立了公开透明、动态跟踪的工作考核机制;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新机制。两个试点县医院人员总量新增加102名,比原来增加了58.29%,其中:祁连县医院新增加11名,比原来增加了12.79%;门源县中医院新增加91名,比原来增加了102%。刚察县、海晏县等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三是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制定了无假日门诊、控制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费用限时结报等管理办法,简化就医程序,开展人性化服务;实施“一免五减”、单病种限价让利、孕产妇住院分娩限价让利等多项医疗优惠减免措施;实施“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在州级3所医院就医的农牧民患者,其住院费用补偿比例按县级医院标准执行,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通过组织实施便民惠民措施,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
八是增投入,医改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率先在全省对全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额拨款。2008年起对政府举办的州、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财政全额拨款,建立了稳定的财政经费补偿机制,为医疗卫生机构深化改革和回归公益性奠定了基础;祁连县建立了卫生事业“五大基金”148万元,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县医院绩效考核。二是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标准。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解决了村医的报酬、药品周转金和交通工具。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全部纳入财政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2011年分别提高到农业区11000元和牧业区11840元,与省财政补助标准(人均5600元)相比,我州农业区村医人均提高了5400元、牧业区村医人均提高了6240元,并发放水、电、暖补助1000元,对具有中专学历或执业(助理)资格的乡村医生再增加1000元。在此基础上,各县对乡村医生又增加了1000余元工作经费和3000元药品周转金。率先在全省将乡村医生纳入了养老保险范畴,祁连县自2008年起将全县45名乡村医生纳入了职工养老保险范畴,门源县、刚察县和海晏县将所有的乡村医生纳入新农保范围,其中海晏县财政为31名村医人均缴纳养老保险金100元。三是全州投入卫生事业费总额7.46亿元。仅2011年全州投入医改资金1.96亿元,投入总量比2009年增长了44.9%;2012年1至10月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卫生专项补助资金到位达1.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