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是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2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5亿元,同比增长25%;全州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1户,工业拉动全州GDP贡献率达到76%以上,占全州GDP的47.7 %。今年1至4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8亿元,同比增长16.2%。二是工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在建工业项目77项,总投资达28.06亿元,增长15.5%,其中实现一般性工业投资22.36亿元。天盛5万吨光伏线切材料、巨源矿业卡哇煤矿、青海弘川20万吨技改、正远240万吨铁选矿项目等全省“双百”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三是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引擎。截止2012年底,全州四个工业集中区共入驻企业46户,工业一般性投资累计达16亿元,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28.4亿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62%。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及煤炭物流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特色工业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四是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企业、园区为主体,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以“青洽会”等省内外经贸洽谈节庆活动为平台,综合运用土地、矿产资源、金融等政策手段,采取“飞地经济”等多种招商形式,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8.3亿元。五是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服务不断加强。结合我州实际,出台了贯彻省政府“六十条”举措的实施意见,设立了1000万元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一事一议、跟踪服务、确保落地”的措施以及项目工作首问责任制、州级领导挂牌督办和召开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举措,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我州高载能企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加工转化能力较弱,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煤炭产业以采掘、洗选和原煤外运销售为主;部分有色金属采选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方法,技术改造和研发能力不强;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农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农牧民群众和企业收益均不高。二是重点行业结构单一。工业经济中的洗煤和采掘业比重偏大,全州41户规上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13户,占32%。三是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高耗能企业14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3%,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四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较大。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州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企业面临的市场萎缩、资金缺乏、运力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
一是切实强化服务保障。全面贯彻省政府“新十项举措”和“六十条政策措施”,积极落实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措施,充分发挥1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效益。加强协调和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将解决企业困难问题作为常态性工作,分地区、按进度、逐项抓落实,力保工业稳产增效。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热水煤炭加工园区建设,加快卡哇掌45万吨矿井、默勒60万吨矿井改扩建,景丰矿业银灿铜矿、浪力克铜业选矿及鑫川矿业、海鑫矿业扩能技改项目和正远矿业240万吨铁选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推进黑河上游梯级水电站开发以及风能、太阳能开发等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三是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抓好青海中瑞碳化硅有限公司碳化硅多联产项目、青海天源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矿热炉余热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州铁合金、碳化硅、煤炭加工等传统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和延伸产业链。四是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坚持不懈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资金通过项目捆绑、财政贴息、政策扶持等渠道投资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一区多园”整合试点等方式,不断提高集中区土地利用效益。五是推动招商引资上新台阶。围绕全年完成招商到位资金20亿元的目标,继续强化项目的调研、论证、筛选等基础工作,充实完善招商项目库,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加强与山东省对口支援等地区沟通衔接,做好招商落地项目的跟踪和协调服务工作,促使项目尽早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