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八项举措深入推进草畜生态平衡建设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8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近年来,祁连县紧紧围绕全省“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通过开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和草畜平衡工作,草场压力有效减轻,天然草原载畜量大幅降低。
  一是积极开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县22个纯牧业村已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占牧业村的100%,入社牧户4027户,占牧业村牧户总数的79.24%,共整合牲畜85.98万头只,占全县牲畜总数的73.5%,整合草场1030.63万亩,占可利用草山总面积的74.23%,使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规模生产的优势逐渐显现。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县科学划定禁牧区511.36万亩和草畜平衡区1040.69万亩,累计在全县7个乡镇45个行政村发放补奖资金12271.9万元,涉及牧户8675户38787人,核减牲畜28万头只。
  三是加大全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40家,建成畜棚300幢4万平方米,羔羊舍饲养殖基地6处,养殖规模达9万余头只。
  四是加大饲草料种植和饲草料加企业建设力度。2013年全县种植当年生饲草规模达3.5万亩,较上年增长10%。按平均每亩产鲜草2500公斤计算,全县产鲜草量将达到8.75万吨,相当于增加6万个羊单位全年的鲜草饲用量。种植多年生牧草2万亩,建成年产万吨饲草料加工厂2处,贮草棚40处3610平方米,青贮能力达万吨以上,全县农作物种植呈现粮食、经济、饲草作物三足鼎立之势。
  五是全面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12年投资125万元,完成了120万亩的鼠虫草害防治任务。投资297万元新建退牧还草围栏15万亩,2013年投资32.1万元,治理鼠害60万亩。
  六是加大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输转工作。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县城实现稳定定居848户3392人。2012年全县劳务输出4611人次,稳定就业2856人,实现劳务收入4423.71万元,人均增收1267.5元。同时随着县城旅游业的发展,兴办了一批体现民俗民情的“牧家乐”,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不仅促进了牧民增收,而且开辟了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途径。
  七是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全县已建成牲畜核心群390群,核心群能繁母畜存栏达6.12万头只,向其他州县输出一级藏羊种公羔2300只,输出良种牦牛种牛600头,黄牛冷配1460头,受胎率达90%,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性能、优化了畜群结构、提升了畜产品增加值,使畜种改良的增产技术、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八是特色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牛羊肉、奶制品等加工企业入驻县农牧产业化生态工业园区,着力推动了全县产业化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和附加值提高。据测定,2012年全县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3.2亿万吨,较上年增加3.3%,理论载畜能力约为131.51万羊单位,较上年增加1.04万个羊单位。全县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为12.9%,较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全县草原生态呈现良性变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及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成效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