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六十载 门源旧貌换新颜
——建州60年门源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记者 杜照林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节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门源回族自治县即将迎来建县60周年的喜庆日子。60年承前启后,60年继往开来,15万各族儿女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使这方贫瘠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县初期,全县人口只有39987人,农牧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元,地方财政收入仅6万元。6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时俱进、顽强拼搏,使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数据见证辉煌,1992年至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55亿元增加到26.29亿元,年均增长10.5%以上,从1953年到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万元增加到9221万元,增长1535倍,年均增长10.8%以上,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37元,比2000年增加13737元,年均增长12.2%。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52年的21元增加到2012年的6697元,增长317.9倍,年均增长10.1%。产业结构发生质的飞跃,打破了农牧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动力的良性发展大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门源农牧业开始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种养结构,大力改造青稞、油菜为主的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推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通过积极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和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逐年加大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积极培育了以甜脆豆、设施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奶牛、牛羊育肥、生猪、绒山羊、土种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积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了涉及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贮藏和以特色生态养殖经营为主的餐饮、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社280余户,青油、蜂产品、奶制品等产业,迎来了品牌化发展时代,特色农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0年来,门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道路。2012年,全县工业完成总产值12.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1%,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巨大的发展。建县初期,门源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很小,1952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有39万元。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历届县委、县政府着力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积极引进资金,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4.5%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达到了23.43亿元,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下,门源县城市亮化、绿化、美化、交通道路、排水管网、集中供热、电网、通讯、公共服务等关系到老百姓食住行基本生计领域的投资逐年加大,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951年至1989年底全县有公路21条,全长577公里,公路等级都很低,通行能力较差。201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17公里,客运量188.4万人次,货物周转量11358万吨/公里,形成了以浩门镇为中心向外辐射,乡村公路为经络,青克、东宁、三道峡三条县道纵横交错的“三纵三横”公路运输网络。通乡油路、村级道路硬化、村村通客车等一系列交通惠民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群众出行问题,兰新铁路的开工建设将翻开门源县交通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门源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县年人工造林由1978年的370亩增加到2012年的7551.1亩,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7.71%提高2012年的39%,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开创了以生态保护工程带动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新局面,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各项补贴全面落实,均衡教育逐步推进,尤其是2010年以来,举全县之力全面启动了规划总投资5.53亿元的教育布局调整工程,用三年时间将全县119所学校调减整合为16所,一座座现代化校舍的相继落成,正将布局调整的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近3万名城乡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回族宴席曲和华热藏族服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广播电视建设项目进村入户、覆盖全县。全县各类卫生医疗机构达17个,卫生技术人员361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特困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人民群众期盼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15万门源各族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结出了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处处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如今,“金门源”醉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吸引着八方宾朋到门源观光旅游、投资置业,门源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入境门源旅游的人次及旅游收入分别以年均20.2%、38.4%的高速度递增。一个稳定和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新门源正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