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藏城在圣湖北岸崛起
——建州60年来刚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记者 才项什姐 通讯员 郭建宁
  从草原小城到海滨藏城,从羊肠小道到硬化路面,从游牧生活到牧民定居,从住低矮的土棚到建设新农村,从养儿防老到农村养老保险,极具藏族特色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室内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一应俱全…………60年来,刚察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眼下的刚察草原,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处处涌动着建设热潮,仓央嘉措文化广场、藏城商业步行街等重点项目的落实,一幢幢保障房拔地而起,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正展示着海滨藏城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和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综合实力由弱到强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刚察县不断探索和丰富符合刚察实际的工作思路,既保持了总体发展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强化了具体工作方法的创新性和超前性,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步伐。去年,刚察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亿元,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0.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56.5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9.98元。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建政初期,刚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而第二、三产业的工业和旅游业所占比重几乎为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刚察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1993年全县三产结构比例为48.2:19.5:32.3,到2012年三产结构比例已调整为为17.8:60.3:21.9。
  刚察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千百年来经济落后,畜牧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1949年牲畜存栏仅38.02万头(只)。现如今,在突出草畜平衡、生态保护这个前提下,以“一个园区,六大基地”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四位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正在形成,畜牧业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2012年,全县集约化参与户达4510户,规模流转草场117.18万亩,规模经营牲畜25.09万头(只)。羔羊育肥基地形成初级规模养殖点40个,实现订单牛羊销售19.41万头(只),羔羊育肥14.02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22亿元。
  刚察地方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至此,刚察地方工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成立了热水煤炭产业园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热水煤炭产业园已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列入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专项规划,纳入了全省工业“双百”行动范畴,特色工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已成为刚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区、青海湖民族文化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新型特色工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2亿元。
  近年来,刚察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哈龙、舍布齐岩画举世闻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体育文化,厚实的祭海文化、悠久的民俗民间文化,神秘的昆仑文化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多元并存。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以打造“环青海湖北岸独具浓郁藏民族风情旅游小城镇”为目标,加快了高原海滨藏城建设步伐,相继实施了总投资3.5亿元的民族民俗文化展示馆、拉色波商业街、藏寨片区等藏城重点工程。全力打造以“鱼文化”“祭海文化”和“昆仑文化”为主的旅游品牌,沙柳河祥和生态园、湟鱼家园、仙女湾、昆仑神祠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初具规模。培育和打造315沿线及环湖西路“农家乐、牧家游”乡村特色旅游示范点,着力解决“旅长游短”的问题。高原海滨藏城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2年共接待游客58.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94.75万元。
民计民生大改善 社会事业大发展
  刚察县民族教育蓬勃发展。全面落实了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础上,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各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整合、标准化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达到了历史顶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2009年,刚察县“两基”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同时,积极探索双语教学新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学前教育,改扩建幼儿园9所,学前教育得到规范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10‰以内,95%以上的卫生院和卫生室实现了“一无三配套”。截至2012年,现有医疗卫生机构49个,病床床位200张,医药卫生技术人员266人。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近年来,刚察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不断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7%和93%。稳步推进体育事业建设,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民间体育、学校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立了刚察县草原艺术团。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普及,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保障渐成体系。基本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生活救助与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相互衔接、互为补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去年,共发放各类保障金及生活补贴2769万元,弱势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02人,转移输出劳动力17824人,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9646.64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新型农牧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1.36%。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统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游牧民定居房、奖励性住房、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工程,建成各类住房4871套,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去年,刚察县城镇化率已达到44.5%。累计投入资金2.86亿元,实施了百里新农村暨村容村貌整治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并投入资金2797万元对游牧民定居小区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草场禁牧460万亩、草畜平衡596.9万亩,减畜13.25万个羊单位,6795.48万元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全部发放到位。进一步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力度,去年以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达到1392.1万元,绿化面积达到24.1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