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拼搏谱新篇
——建州60年来青海湖农场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记者 杜照林
  青海湖农场始建于1958年3月,原系青海省劳改局管辖的第十八劳改支队。1987年省政府决定将青海湖农场整建制移交给海北州政府管理,从此成为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垦企业。2002年开始,农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号召,大面积进行退耕还林,全场总占地面积共计22.7万亩。
  农场下设4个农业分场11个农业中队,场机关设党办、场办,人力资源、项目、财务、农林环保、保卫、水电等,另设农牧公司、油脂油品公司、旅游公司、农场驻西宁办事处4个直属单位。农场在职职工497人,由汉、藏、土、蒙古、回族等8个民族组成。
  建场55年以来,该场先后经过三轮承包,在“十五”“十一五”时期,紧紧围绕“生态立场、农业稳场、实业富场、科教兴场、旅游活场、文化强场”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种种困难,全场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以后农场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全场职工年人均收入约为2800元,90年代末达5500元,“十五”“十一五”时期,是农场经济增长最快、质量和效益最好、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场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迅速提高,职均年收入达到18500元,2004年至2012年,全场耕地租赁收入达2700万元。
  基础设施有了新改观
  近15年间,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到2012年底,全场已形成农场至刚察县为主干,农场至各分场为骨干,分场至中队为支脉的硬化道路建设达80余公里,极大方便了农场人车出行。到2011年年底,农场投资173万元完成场部至二、三、四农场高低压及一分场3公里的低压线路改造,较大的改善了基层单位的用电基础设施。从1999开始,农场利用五年时间,完成塘曲灌区、尕曲灌区总投资648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全面有效的渠系分布,确保了两大灌区21.5万亩的灌溉面积。2006年、2012年农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90万元,实施了农场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全场739户、29个看护点的人畜饮水问题。2002年、2003年农场实施退耕工程15.8万亩,之后的十年间,农场投资近1100万元对实施的退耕地进行补植补种,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使环湖北岸的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至2011年7月,农场15.8万亩退耕地顺利通过国家级阶段性验收。在十年的补植补种期,为节约成本,农场培育了适合高原种植的优质苗木1100万株,为农场退耕还林补植补种节余成本110万元。
  民生建设有了新跨越
  2003年至2005年,2010年,通过“农场补贴、职工集资”的原则,先后投资1595万元,在西宁城南新区新建480套职工住房,并为不愿去西宁居住的牧工新建永久性住房29套,基本解决“老有所居”的问题。2010年和2011年农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785万元,在刚察县和农场建成890套廉租房,全场职工已于去年12月份搬入新居。实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建立健全了职工医疗、工伤、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期,在职职工养老、住房、医疗、工伤参保率为100%,实现全员参保;退休职工已纳入省级养老统筹,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19人,参保率为86.95%。184户426人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了全覆盖。
  党建工作有了新举措
  近年来,农场以支部为单位与周边3个乡镇,8个村社不定期召开联谊活动,共商民族团结大计。据了解,农场民族团结创建经费达65多万元。多年来,农场在党建、民族团结创建、文化建设、敬老爱幼等方面涌现出各类先进个人和集体,其中,四分场职工洛加扎特获得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55年的艰苦奋斗,生机勃发的发展态势。如今的青海湖农场正扬起希望之帆,向着天更蓝、水更清、民更富的目标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