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兴县富民
--建州60年来海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记者 才项什姐
60年来,海晏县立足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着力完善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思路,着力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着力巩固和谐稳定发展大局。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夯实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基础,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令人鼓舞的新亮点。
党的建设实现新提升
海晏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开展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宣传学习活动,先后选派26名干部到省内外挂职锻炼,累计培训干部3351人次,各级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有了新提升。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分类定级、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创共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大对工程招投标、项目资金管理、村级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明显好转。研究出台了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的意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群团组织、人民武装围绕中心履行职责、献计出力,凝聚了谋发展、求跨越、促和谐的强大合力。
经济建设实现新突破
海晏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稳定提高一产、发展壮大二产、提升搞活三产”的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功实现了由农牧业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去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7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1万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8.89亿元。
农牧业实现新突破
坚持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升,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粗放型向效益质量型农牧业的转变。到去年,全县累计建成畜用暖棚6078幢,暖棚覆盖率达到了93%。建设草场围栏336.02万亩,100%的冬春草场和20%的夏秋草场实现了围栏,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72%。93%的行政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牧户通电率达到98%,农牧业发展和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去年,全县草场和耕地集约率分别提高到59.8%和67.9%,农牧户参与率达到66.15%。招商建设了总投资1.63亿元的海晏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和海晏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地抓好畜种改良工作,狠抓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牦牛提纯复壮和半细毛羊改良,全县牲畜良种化比例达到了65%,并培育形成了24个牛羊舍饲和奶牛、生态鸡等规模养殖小区。去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89亿元。
工业经济实现新动力
海晏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依托红河湾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先后引进奥凯铬铁、中瑞碳化硅以及中能、智源洗煤等工业企业14家,培育形成了冶炼、煤炭洗选、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物流五个产业,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积极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与西宁甘河工业园区合作,率先在全省采取“飞地经济”的方式,引进了投资60亿元的青海天瑞铝基一体化项目,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去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8.78亿元和20.89亿元。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升到76.5%,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旅游业实现新增长
海晏以建设高原特色旅游县为目标,依托青海湖、原子城、金银滩景区等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和民俗体验旅游,先后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了集民俗体验、生态观光、藏文化和宗教文化展示、自行车旅游服务为一体的达玉民俗村,加快开发西海温泉、五谷山景区、东大滩水(冰)上乐园和哈勒景马背民族互动营等景点,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格局正在形成。大力培育旅游纪念品,开发形成了以虎符石匮、金银滩藏乡剪纸、动物标本、民族服饰等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环湖自行车游,全县农(牧)家乐数量达到28家,成立自行车俱乐部12家。去年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亿元。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始终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在我州率先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学前教育全覆盖。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医疗网络,新建了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和文博馆,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农牧家书屋全覆盖,并在全省牧区第一个实现了县城有线数字电视和农牧区卫星数字电视“双网”高标准全覆盖。全面落实扶贫济困、残疾人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住房等事关民生的保障措施,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10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城镇建设实现新变化
该县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城镇市政基础建设,启动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行政服务中心、县城幼儿园、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城镇基础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启动建设“海湖新区”,先后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2012套13.43万平方米,商住楼及商品房1336套 11万平方米,完成了大部分老旧平房的拆迁改造,去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19.6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0.44%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新气象
该县狠抓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以“改房、改路、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先后在全县22个行政村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2546户农牧民群众完成了庭院整治。实施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扶贫搬迁等项目,向县城、小集镇和公路沿线搬迁农牧户达到1350户,在原址新建和改造住房的农牧户达到1660户,830多户农牧民群众进城居住生活,先后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西岔、三联、幸福滩、海东、甘子河5个示范新村,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住房砖混砖木住房比例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