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以加强双语教学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民族教育事业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县委办公室

近年来,刚察县高度重视民族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遵循双语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地区特点和群众需求的“双语”办学模式。
一、开创双语工作新局面,促进双语教学新发展。在长期的“双语”教育教学中,刚察县形成了“二类模式为主,两类模式并存”的双语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全县6所中小学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5所,其中民族初级中学1所,民族完小4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83.3%;兼通民汉双语教学的教师52 名,占民族中小学教师总数27 %;双语教学学校中小学生4033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总数的76%。双语教学5所学校中,县民族中学以两种模式并存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外,4所民族完小均以“模式二”进行“双语”教学工作。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全县“双语”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民族学生享受到了优质资源,基本实现了县域内的教育公平,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初中升学率从2009年的85%提高到2013年的95.5%,普通高考上线率由2009年的70.63%,提高到2013年的97.6%。三是加深了民族学生团结友谊,不仅加强了语言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和能力,提升了今后社会中的生活、生存能力。
二、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全力推进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中刚察县认真总结双语教学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刚察实际,突显特色亮点的双语教学路子。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校安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学校等建设项目,投资1.2亿元,实施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积极争取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建设项目和藏区学前双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375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7所,其中11所已投入使用。二是创新双语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幼儿期为语言学习黄金期的特性,从幼儿园小班开设双语班,做到双语从小抓,提高幼儿民族语言和通用语言水平。在各民族学校不断加强学生汉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汉语言应用和交流能力,通过添置课外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实效性。改革双语考试和评价方法,加强民族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质量检测,多层次、有比较的进行质量分析,建立了双语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激励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各类活动开展。加强“识字训练”活动。从2010年起,在对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拼音和识字量进行了摸底测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了培养任务。开展了每天多认识一个汉字,每天多讲一句普通话,每天多读一篇课外读物的“三个一”活动逐步培养民族学生包括认读、书写、用字等识字能力。在积极开展“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展示学生个性、发挥专长,开展了射箭摔跤、民族弹唱、唐卡制作等民族和地方特色突出的兴趣小组活动,将“双语”教育寓教于乐。目前已累计为省、州文化团体输出人才34名。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及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兴趣爱好等内容的“融入杯”活动,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维护了民汉合并后学校的和谐稳定。四是加强教师待遇保障。为防止双语教师的流失,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部分双语教师夫妻分居问题,并通过有关部门优先给双语教师分别解决了84套教师公寓和公租房,有效解决了双语教师的实际困难,稳定了双语教师队伍。设立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每年设立了教师成果奖、双语教师奖励经费共计18万元。分别按照生均300元、260元和220元标准核定班主任工作津贴的基础上,根据生均每月2元的标准进行再补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民族学校通过结合“帮扶结对”、“手拉手”等教学交流形式,与青海师大、青海民大、西宁市城西区相关学校、海南州贵南县、共和县之间进行教学教研交流,通过校际间“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有效地教学教研方式,来规范全县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行为。2008年以来,共开展异地教学教研交流活动66次,参加活动双语教师300余人次。加强“双语”教师的人才培养,聘请外地“双语”教学专家、教授对“双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强化“双语”教学的理念。2012年底为县民族初级中学面向全省招聘“双语”专业教师10名,并对新聘“双语”教师进行了岗前专业培训。同时,认真实施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以新课改和远程教育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六是加强双语经费保障。将学生思政工作和维护学校稳定相结合,先后建立党支部6个、团委1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29个,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经费50余万元。县级财政每年拨付10万元的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有效保障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继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促进民族教育长足发展。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双语教学中不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计算机等课程“双语”专业教师。建议在尽快配备紧缺“双语”专业教师的同时,对现有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二是“双语”教材的辅助资料征订困难。缺少相关“双语”教育信息网站。建议组织编写和制作符合地区实际的“双语”教学辅助资料和教学媒体资料。三是省内外双语教师培训机构不多、培训专业设置种类相对不全、双语远程培训资源缺乏,制约了双语教师的业务提升。建议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增设双语教师培训机构,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今后,我们将坚持民汉合校、双语教学的方向不动摇,继续探索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实现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汉语文教学要坚持“先语后文,说写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好口语会话与书面语应用的相辅相成关系,继续进行强化“识字训练”活动。以新课程理念来推进教学的转型和课堂结构调整,突出学生阅读、积累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技术手段,改革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功能,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训练体系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反思、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创建双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走廊壁挂、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介和阵地,通过学校重大活动、会议、集会等场合用语的双语化、双语交替,畅通师生的沟通、表述渠道,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启迪,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提升双语内涵。围绕规范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融入杯”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等内容,扩大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学习,注重知识性与养成性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民族语文素质和文化涵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四是搭建双语活动平台。以读书活动为主线,开设阅读鉴赏课,积极创造学生独立阅读的环境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育竞赛活动,如主题班会、写作竞赛、诗朗诵、故事会、辩论会、演讲赛等,使其在双语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双语学习水平。
撰稿:李植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