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村打造“五民兴牧”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满意度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0日 消息来源: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当前我县推进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找准突破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为此,刚察县按照“组织部部长抓重点”的要求,积极寻求基层党建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泉吉乡宁夏村着力打造以“组织为民、产业富民、生态利民、项目惠民、和谐安民”为主要内容的“五民兴牧”工程党建品牌,实现了村增财民增收,为牧区探索出了一条党建与经济互促、发展与生态共赢的新路子。

 “组织为民”增强服务能力。以建设“六个好”村党组织为出发点,制定完善了村“三议一表决”、“三务”公开等制度,理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决策机制,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有效促进村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真正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严格执行村“两委”班子定期集中办公制度,及时解决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把一些有作为、敢尝试的致富带头人和先进分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开展了“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社干部;提高村党支部领导水平,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党员群众致富能力”的“三培养三提高”活动,全村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产业领头雁,有效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和牧民致富,获得群众的交口称赞,成为我县首批“全省党建示范村”

“产业富民”促进群众增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小组+牧户”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生产资料及劳动力,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达到170人,注册资金365.9万元;组建了股份制联合经营小组23个,全村100%牧户参与其中,形成了生态畜牧业框架下组建联户经营体为主的股份制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全体村民发展壮大以藏羊、牦牛、羔羊、犊牛、“大白毛”为一体的特色畜牧业,实施羔羊早期断奶、藏羊“两年三胎”项目;精心培育“瓦颜山”“蓝木措”“卡瓦刚日”等商标,由村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形成了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组建服务队等多种措施,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30名,实现年劳务收入36万元,有效拓宽了牧民增收渠道。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牧民人均收入达14754.8

 “生态利民”实现持续发展。通过转变牧民传统思想观念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引导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加大种畜鉴定、引进和不良畜淘汰力度,对筛选出的优质种公羊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轮换”的“四统一”管理,集中管理种公羊328只,提高畜个体的生产性能。大力调整畜群结构、实施草畜平衡工作,将草场载畜量由原来的平均3.8/羊单位核定为平均5/羊单位,分群饲养母羊群22个、种公羊群1个,适时淘汰出售非生产畜,减轻了草场负担,实现了人草畜平衡。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和饲草料加工,全村规模流转全部冬春草场8.6万亩,规模经营牲畜1.34万头(只),建立舍饲育肥养殖点,整合暖棚137幢、1.38万平方米,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经营饲草基地300亩,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牧民群众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由粗放管理向设施集约管理转变,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村”

“项目惠民”夯实基层基础。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修建村级道路68.6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2公里、受益68378人,通电88户,通电率达100%。加大生产设施建设,近年来修建暖棚63幢、草地生态监测点2处、草料棚32处、活动式注射栏4处、羊毛储存库180平方米、青贮窖2座,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各1处,购置了健身器材,设置“牧家书屋”、宣传栏、文化栏等,形成了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缴纳了全村424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207人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全村牧民全部实现参保,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12年被评为海北州“最美乡村”。

“和谐安民”构建幸福家园。加强村矛盾纠纷调委会建设,通过走村串户,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开展法治教育,妥善解决群众矛盾纠纷8全村没有出现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了全村干部群众“三个认同”意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组织村社骨干、优秀党员和治安积极分子成立了村级治安联防队,提高了群防群治能力,确保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2010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撰稿:楚庄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