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五个到位”确保“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发挥攻坚作用
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刚察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注重发挥“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作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严格选派标准,扶贫力量到位。在接受省州选派干部的同时,严格把选人关,将一批能力素质高、责任意识强、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选派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干部,并加强新选派的“第一书记”任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素质。选派的8名“第一书记”及47名驻村干部组成17个驻村工作队围绕“强基层、优服务、补短板、促提升”要求,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如州委办公室驻村干部对环仓秀麻困难户进行联系帮扶,解决了13户农牧民保障性住房自筹资金19.7万元。
强化后勤服务,激励保障到位。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省委“123”工作机制,为“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做好后勤保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各部门情况汇报,带领负责同志逐一深入各重点帮扶村走访慰问驻村干部,了解驻村服务保障及工作推动情况。各乡镇立足自身条件,为驻村干部妥善安排用餐、交通和办公场所,购置灶具、床褥、取暖设施等生活必需品,安排“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在乡镇干部宿舍住宿。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期间,在原单位工资及福利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及时兑现驻村期间同职级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和乡镇工作岗位补助待遇,切实保障各项待遇及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为驻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确保省州县选派干部能够扑下身子,待得住、干得好。
严格考核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严格执行《“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管理办法(实行)》,县委组织部联合县扶贫局成立督导组先后对全县5个乡镇和17个村选派干部到岗情况进行抽查,实地查看了解驻村干部食宿行的安排情况,群众对扶贫(驻村)工作的知晓度,驻村干部工作动向和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帮助驻村干部及时梳理工作事务,确保驻村干部工作在村、吃住在村、作用发挥在村。乡镇党委加强对扶贫(驻村)干部的日常监管,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扶贫(驻村)干部的问题,认真受理,及时上报。“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严格按照驻村帮扶工作纪律要求,遵守驻村考勤和请假制度,严格做到了“五不准”,即不准擅离工作岗位,不准收受所驻村群众的财物,不准接受基层单位的宴请,不准在所驻村报销应由个人或者帮扶单位承担的费用,不准挪用帮扶资金。
深入摸底调查,精准识别到位。抽调全县289名各级干部建立调研工作组,会同“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按照“五看五清”原则,深入全县各行政村农牧户家中开展了拉网式的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调研活动,通过走村串户、座谈交流、召开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意义和要求,使一系列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扶贫(驻村)工作队经调查摸底,按照统一规范的识别标准和操作流程,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195户4551人。
狠抓工作落实,措施办法到位。加强帮扶村的财务支出管理,村级所有日常性支出由“第一书记”把关,各乡镇财务部门在报销时做好核实工作,未经“第一书记”把关,一律不予报销,确保被帮扶村的各项经费花到实处,提高村集体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各乡镇统一制作《刚察县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干部工作日志》,做到扶贫(驻村)干部人手一册,及时记录驻村帮扶工作动态,并将其纳入对扶贫(驻村)工作督查、检查和评价考核内容。通过入户调查和上门走访,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认门结亲”,了解实际困难,掌握实际情况,配合各调研组进一步摸清了各村扶贫对象核查摸底工作,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如省民政厅选派到沙柳河镇恩乃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成员及时协调派驻单位,向恩乃村捐助扶贫资金13.47万元、面粉6吨,开展专题慰问文艺演出一场,走访慰问贫困户5户,发放慰问金0.25万元;州财政局驻村干部为压贡麻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危房改造补助3万,资助12位学生0.56万元,慰问贫困户1万元,关爱资金3.2万元。截至目前,全县“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在15个贫困村、2个后进村走访农牧户2300余户,精准识别贫困户411户,制定发展产业规划15条;争取项目资金2040万元,落实帮扶物资及资金共计50余万元。
撰稿:张 洪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