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冬行藏区】沙柳河畔的好曼巴
——记刚察县藏医院医师娘吉旦增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7日 消息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51225,当记者见到娘吉旦增时,他正在给病人看病,他一边仔细询问,一边查看病情,然后沉静片刻,嘱咐病人该吃什么药,吃饭注意事项。

  娘吉旦增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藏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在2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他严于律己,勤于奉献,廉洁行医,将全部的身心扑在岗位上,一门心思干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多年来,他将刚察各族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把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的困难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他以医院为家,痴心奉献情系患者

  刚察县藏医院成立于20084月,藏医院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化,无不包含着娘吉旦增的辛勤付出。他明白: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病人和全院广大职工的利益出发,团结医院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健康服务,才是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尽快了解医院情况、熟悉工作,他白天深入到各科室了解情况,晚上翻阅文件、查看资料,每晚工作到深夜,吃住在医院。他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将自己的爱心和精力奉献给了医院和患者。

  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全天都在医院,和病人打交道。不管是下班时间,还是公休日;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漆黑冬夜。无论何时,一旦医院有紧急事情,一旦有病人出现危急情况,他总是冲在第一线,以最快的时间赶到现场组织开展工作。

  20151224日早上7点钟,他早早起来,给家人做好早饭,自己扒拉几口,赶紧往医院赶。因为今天他要给一位病人检查病情,他得早早来到医院。多少个早晨和夜晚,他都是这样度过。他深知,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召唤,竭尽所能奉献自己的一切就是一名医护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正是这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工作精神,使他对待患者如亲人更似亲人。同时,他也提出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牧农民开处方的服务理念,开展零距离沟通亲情化服务的人性化服务。娘吉旦增医生对待我们患者如亲人一般,尽心尽力,是我们的好曼巴啊。一位患者拉着记者的手说。

  在临床工作中,他总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在医院开会时他经常说:对于我们医务人员,面对患者也就是面对弱者,要进行换位思考,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转化为一种动力,要以关怀式语言接触病人,人性化服务渗透医疗,尤其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农村、牧区患者,我们更要一视同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他把医患沟通当作临床一线的重点工作来抓,为医务人员订阅书籍,邀请专家来院讲课,全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

  他团结群众,开创藏医药服务的新局面

  一份付出就有一分收获。通过20余年的孜孜不倦,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了藏医切脉、验尿、艾灸、放血、涂擦、按摩、拔罐、药浴等藏医传统诊疗技术,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疑难病症的诊疗有独特疗效。通过医院全体人员的努力,目前,该医院已建设成了集藏医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藏医药综合医院,是全县乡村两级藏医药技术指导中心,201310月被评定为二级甲等藏医医院。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娘吉旦增的辛勤和付出。多年来,他本着对藏医事业的热爱,对刚察县藏医院的深厚感情,以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情怀,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他先后获得2007青海省名医2007年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全省优秀卫生院院长等荣誉称号。

  在娘吉旦增从医生涯中,他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坎上,把民族团结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办好关系各族同事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他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以身作则,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团结、带领各族医护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杏林春暖。娘吉旦增始终把藏医药工作放在首位、把病人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迈出了不平凡的路程,为刚察县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本网记者 刘志强 实习生 刘花厦 报道)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