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扶贫模式为抓手 强化脱贫攻坚整体效应
2017年,刚察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因势利导处穷方,强化措施治穷病,创新举措拔穷根,深化推进具有牧区特色、刚察特点的脱贫攻坚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一是深化实体经济扶贫模式。在发挥村级互助资金的基础上,切实把发展壮大新型村级实体经济作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针对12个贫困村情实际,积极谋划新思路,通过购置商铺、建设生态园、开设乡村旅游宾馆等形式,多管齐下,强力推进村级实体经济发展,助推村民转产转业和收入增加。
二是深化旅游扶贫模式。充分利用“湖河山城”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鼓励贫困农牧民积极投身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17年重点实施年乃索麻村等乡村旅游宾馆项目建设,通过资产收益分红等方式,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是深化智力扶贫和边缘扶贫模式。继续坚持“外力帮扶”与“内力激活”同步推进,进行“内外兼修”,将转变思想观念智力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总开关”,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进“三个转变”,全方位开展以思想道德、知法守法、善经营、懂管理、持家治家、文明生活和劳动技能素质为主的六大智力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流动红旗评比制度”、“贫困户帮扶信用登记制度”,向其余贫困村进行推广。
四是推进保险扶贫模式。针对我县贫困群众因病因灾致贫占较多比重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发挥商业保险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助推作用,按照“国家扶贫+政府配套+公司改革出资让利+贫困户参与”的保险模式,继续加强与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在2016年综合保障的基础上,将全县3886名(其中:精准识别3810人,2017因灾致贫和自然增减7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六项合一”综合保险,通过对贫困户购买“脱贫保”,形成“政府支持、贫困户受益、市场运作、广泛覆盖”的扶贫保险体系,提高贫困农牧户抵御风险能力,为贫困户架起一道保障人身和财产的防火墙。
五是加强生态保洁扶贫模式。结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城镇”、“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和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把旅游、生态保护和清洁城市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效融合在一起,并按照《刚察县村级保洁员考核管理制度》要求,加强对村级保洁员的监管工作,按照贫困村配备10名和非贫困村不少于5-8名的要求,在全县31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自主择优聘用,对215名村级扶贫保洁队伍实行动态化监管,确保实现农牧区生活垃圾全面长效治理和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及稳定脱贫的“三赢”局面。同时,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加强对128名新增生态管理员的落实工作,按期足额发放报酬。
六是深化“四库”网络扶贫模式。建立健全以“矛盾纠纷、困难问题、意见建议、四风问题”为核心的“四库”网络平台,将“四库”网络平台建设作为服务贫困群众的一把“金钥匙”,依据纳入数据库中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围绕群众反映的困难和矛盾纠纷等问题,采取“一事一表、限时办结、督办销号、动态管理”的方式,集中人财物力量进行解决,为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基石。
七是着力加强联点扶贫模式。全面落实省、州党政军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和“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按照《刚察县结对帮扶方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帮扶措施,创新帮扶方式、完善帮扶举措、加大帮扶力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摘帽、不脱钩”。
撰稿:孙霞 编辑: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