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困人而异 脱贫攻坚不留死角
刚察县把边缘贫困户纳入脱贫攻坚“通盘”
确保扶贫路上决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
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其本质要求是扶贫开发能够实行精确瞄准、定向施策,使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得到全面提升。刚察县在工作实践中,按照“锁定同步目标、抓住精准关键、实现脱贫攻坚全覆盖”的原则,自我加压、提高门槛、未雨绸缪,把徘徊在贫困线以上的低收入群体也纳入全县精准扶贫“通盘”考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有效防止了返贫现象,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脱贫攻坚与边缘贫困户脱贫“双轨并行、稳步到站”。
一是立足一个“准”字,深入调研、对号入座,把边缘贫困户“建起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初期,贫困底数不清、信息不实、对象不稳、工作思路不清晰、脱贫效果不明显的实际,刚察县委、县政府以“四库”建设为载体,结合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大调查活动,把边缘贫困户调查核准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同安排、同部署、同调查,各工作组深入全县各行政村农牧户家中,拉网式详细了解掌握各农牧户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劳动力数量、牲畜 、草场、土地等生产生活情况,并着重对各村贫困人口进行再调查、再摸底、再审核,严格按照“五看五清”(五看五清”即:看房、看牲畜和粮、看学生、看技能、看有无残疾人或重病人;调研工作底数清、问题清、对象清、对策清、目标清)原则,详实掌握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现状、分析致贫原因,一一登记造册,并按照倒排序工作法和省定扶贫标准线,将核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外的902户2964人困难群众列为县、乡两级贫困边缘户。
二是突出一个“精”字,加大投入、合理施策,把边缘贫困户“保起来”。为有效改善县定边缘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扶贫对象就业、生产能力及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在县财力非常困难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从2016年至2018年,每年由县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元,重点对达不到贫困线标准,但生产生活相对困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902户2964人县定边缘贫困户进行专项扶持,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有劳动力能力的边缘贫困户发展种养殖、旅游等产业发展项目,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有力稳固了全县脱贫攻坚成效,防止了因病、因灾返贫现金的发生。
三是着力一个“实”字,因地制宜、广泛宣传,让边缘贫困户“动起来”。为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刚察县根据全省“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结合刚察牧区实际,确定了“九个一批”脱贫工程,把转变观念智力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总开关”,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内外兼修”,以“三个转变”(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经营理念和转变理财观念)和开展文明乡村、“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为主要措施,全方位开展以思想道德、知法守法、善经营、懂管理、持家治家、文明生活和劳动技能素质为主的六大智力扶贫工作,进一步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中来,自觉发展生产,教育贫困群众提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四是力求一个“深”字,定位靶向、全力推进,让边缘贫困户“富起来”。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发展后续产业,千方百计保证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脱贫的突破口,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发展愿望和自主选择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园区带动、基地辐射、区域接续、循环发展、全面推进”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思路,以“县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为产业化扶贫目标,以“三区三基地一个核心”为主的全省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建设(“园区+企业+农牧户”示范区、母畜周转及藏羊牦牛高效养殖区、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示范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生态饲草产业基地、品牌和品种助推扶贫开发转型升级)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企业+”“互联网+”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建立完善企业结对帮扶激励长效机制,优化“园区+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最大限度借助外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县域内企业倾力投入、积极作为,带动边缘贫困群众增收创收,脱贫摘帽。同时,利用游牧民定居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边缘贫困群众入城定居,通过技能培训等途径,加大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确保边缘贫困户“搬的出、住的稳、能发展、能致富”。期间,累计带动边缘贫困户1500余人,实现转移就业800人次,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撰稿:王延山 编辑: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