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新机遇 找准着力点
持续打造民族团结特色基地
近年来,泉吉乡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创示范、五年再提升”的工作要求,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抢抓发展机遇,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坚定信心,开阔视野,奋发有为,持续打造民族团结特色基地。
组织引领,创新工作方法创示范。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促进全乡各项事业发展的总抓手,全面推行“分线工作法”,按照党委“一把手”总负责,各班子成员各司其职的总要求,以经济和社会全面统筹发展线、理想信念和思想理论宣传引导教育线、依法治理和创新社会管理线、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线、大督查促进工作落实线为“主线”,十一项重点工程为“分线”的“分线工作法”,将“主线、分线”量化分解,每条线都做到有方案、有目标、有责任、有督查、有考核、有总结,形成全乡上下合力推进创建工作的“大合唱”。
思想引领,强化宣传工作创示范。乡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等重点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近年来,累计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累计达245场(次),宣教活动60场(次),受教干部群众、中小学生1600余人(次);创建活动宣传面、群众知晓率、干部职工受教育率均达100%。
发展引领,民族经济繁荣创示范。全乡经营各类牲畜189025头(只、匹),育肥出售羊44427只,活畜集中销售51193头(只、匹);全乡完成播种面积3148亩;全乡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4个、家庭牧场9个;组建股份制联合经营小组133组;规模流转冬春草场81.75万亩,整合畜用暖棚690幢,规模经营牲畜186385头(只、匹),集中管理种公羊3231只,集约化经营牧户参与率和生产资料集约化率均巩固在100%。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1.68元,同比增长11.08%;实现农牧业增加值5039.56万元,同比增长5.31%。
民生引领,提升幸福指数创示范。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6%,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78%、81%、82%,全面完成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农牧区养老保险参保3823人,参保率达100%;农牧区医疗保险参保5493人,参保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10人,参保率达100%。同时,通过入户走访摸底、“两委”会初审、乡党委会审定和公示接受监督四步走方式,完成1339套农牧区保障性住房、420套(个、幢)农牧业基础设施(设备)、359余万元各类民生资金(物资)的分配落实,以及235户6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乡各族群众。
和谐引领,群众和睦共处创示范。不断完善“片区+网格+网点”社会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依托“四库”网络管理平台作用,发挥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村警治安员“三员”作用;认真开展寺院星级评定、“三比一促”“教风年”活动。截至目前,共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5450余项(件);两座藏传佛教寺院分别荣获“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省级“和谐寺院”、省级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示范点、州级“三比一促”优秀寺院、县级“五星级”和“四星级”寺院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强化三基工作创示范。继续深化“一档惠民生”党建品牌,按照“实、全、准、细、时”的原则,内容延伸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区养老保险、义务教育、项目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村集体经济收支等方面,及时充实、更新、完善分户精细化档案,为全乡6个行政村的1509户农牧民家庭建立了户均精细化民生档案;打造一个样板,充分利用山东省600万“美丽乡村”建设和50万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新建5栋两层藏式宾馆和1处功能布局齐全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建成一处结构好、功能全、有亮点的村级阵地建设“样板村”,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阵地建设,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一个机制,通过采取“量化指标,明确职责,分线把关,一抓到底”工作举措,促使党建工作走上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强一支队伍,按照“分层分类、按需培训、学用结合”的原则,制定印发了《泉吉乡2017年干部人才能力提升培训方案》,拟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1000人次,挖掘、培养、选树、储备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靠得住的乡土人才。
载体引领,民族文化发展创示范。举办了四届“民族团结进步杯”摄影作品暨藏汉文书法比赛;两届“爱我家乡、歌我心声”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杯”弹唱大赛;四届“手拉手促和谐、浪漫泉吉”徒步旅活动;三届“精神文明谱新篇、民族团结再提升”干部群众运动会;宁夏村连续举办了四届农牧民金秋运动会;新泉村举办了五届庆“三八”文艺表演活动;冶合茂、扎苏合、切吉、年乃索麻村举办了文艺表演、逗曲(拉伊)、赛马运动会等主题活动96场(次),组建文艺演出队2支,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42场(次),观看群众达3200余人(次)。同时,按照“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原则,开展以“魅力泉吉·文化之乡”为主题的文化月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独具泉吉特色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
扶贫引领,实现脱贫目标创示范。根据中央和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的总体部署,2016年顺利完成全乡4个村38户11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计划实现全乡192户564人(涉及2个省州定贫困村和4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特色畜牧业,采取“投羊留羔、滚动发展”的方式,利用2016年投资527.68万元购置的5787只周转母羊、131头周转母牦牛,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畜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依托泉吉临景、靠湖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梦蓝圣境”旅游协会作用,以山东援建项目落地为契机,通过“党团组织+协会+公司+牧户”的模式,抓好扎苏合村“梦蓝圣境”旅游度假村提质增效工作,努力将该片区域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以此持续带动315沿线及环湖西路“农家乐、牧家游”等乡村特色旅游服务接待点52处,户均增收3.5万元,使之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后续产业,结合全县打造4A级旅游城镇的契机,多渠道争取资金,着力在做大做强村级后续产业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贫困群众通过“资产收益”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新途径。
文明引领,全民素质提升创示范。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扎实开展创建“文明乡镇”“公民道德宣传周”“讲文明、树新风”等道德实践活动,“五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实现新突破,选树“五星级文明示范户”314户,村(社区、寺院)以“善行义举榜”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力度,在鸟岛新区、湖畔新居等游牧民定居小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团结向上、文明和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全乡形成了“赶、学、比、超”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主动脱贫、勤劳脱贫的良好氛围。
撰稿、摄影:马莉 编辑: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