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河镇“四项举措”助力“双语”学习升温提速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消息来源:沙柳河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国家、省、州民委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民族干部能够用汉语汇报工作,汉族干部能够用藏语简单交流”的工作目标,探索推进民汉双语和谐工作,营造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互相学习文化、互相欣赏、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实现以语言相通促进感情相通、心灵相通,增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强化保障机制,力促双语学习常态化。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双语和谐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检查督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并完善了检查机制、督促机制、考评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确保双语和谐创建工作不流于形式。二是工作经费保障。“双语”学习培训经费纳入了镇财政预算项目中,建立“财政拨一点、乡镇补一点”的经费投入机制,累计落实“双语”学习培训经费5万元。三是师资力量保障。采取代训、选聘等方式,充实镇党校“双语”教师队伍,确保“双语”教师不少于5人。教材建设保障。遵循“双语”教学规律,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选用了由海北州藏语办编印的《社区双语手册》和中共刚察县委组织部编印的《刚察县干部藏语读本》教材,同时从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编印了《沙柳河镇机关干部藏语常用语句口袋书》。

优化学习方式,搭建“民汉并育”的有效平台。一是集中培训学。对镇、村两级干部的双语水平进行摸底,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他们分为基础组、会话组和提高组3个学习小组,分组配备教师,分批举办学习班,并对各组学员实行动态组合,基础组学员学习达标后转入会话组,会话组学员学习达标后转入提高组,通过分类竞争机制,提升学习质量。近年来,举办的干部“双语”学习培训65班次,累计培训干部2400余人次。二是结对帮扶学。采取“一带一、一带二、一带三”等形式,将镇、村两级民汉族干部结成“帮带”对子,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帮助提高“双语”水平。目前,共结成“双语”传、帮、带对子63个。三是考核激励学。对干部学习掌握“双语”情况进行测试,将测试成绩作为评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近年来,共评选出了15名“双语”学习标兵,并向组织部门推荐了5名“双语”能力强的副科级后备干部。

注重教学实践,提供“学用结合”的第二课堂。一是下派入村学。严格执行驻村工作制度,选派汉族干部到村任职或挂职锻炼,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同时,为自身藏语水平的提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汉语、提高对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理解提供了帮助。近年来,累计选派汉族干部到村任职或挂职锻炼23人次。二是创新载体学。为丰富双语培训形式,强化学习培训实效,积极创新载体与形式,采用情景互动、板凳课堂、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微信微课堂等形式,变“刻板说教”为“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双语学习培训对干部群众的吸引力。三是生产创业学。按照“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的思路,依托建筑工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家院(牧家乐)等,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和技能化程度,引导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务工创业,鼓励他们在技能培训、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加强双语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和增加收入的目的。

设立双语窗口,助力干部随学随用。一是设立藏汉双语服务窗口,配备双语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民政扶贫等综合服务。二是规范使用藏汉双语便民服务流程图、上墙制度、岗位牌等标识,精心制作各类藏汉双语宣传资料,大大缩短了群众办事和咨询的时间,提升了服务效能。

  撰稿:赵发兰  编辑: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