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河镇“五篇文章”力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7日 消息来源:沙柳河镇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镇党委、政府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以超前的谋划、超常的举措、超强的力度,全面细化理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正确领会和把握,将其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

一是做好项目带动这篇文章。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项目为主的大项目、好项目和民生项目。狠抓项目落实,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努力做到建设一批、见效一批。目前已落实项目76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就地改造5套、危房改造71套。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项目后续工作,推进农村公路、水利工程、电力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延伸、续建和管护工作。同时,抓好以中心集镇和公路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集镇建设规划,力争打造交通便捷、宜商宜居、水清草绿的特色幸福小镇。

二是做好生态保护这篇文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城镇绿化、天然草地保护和封山育林等项目并聘请60名临工人员,负责村级草场管护林业管护工作全面落实保护生态措施,把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高原民族特色生态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加速绿色能源开发。同时,投入40余万元,安置临聘人员34名,其中环卫工人4315国道沿线保洁员30重点整治环境卫生主要从垃圾清理、公厕建设、拆除违建、规范经营等方面进行整治,确保“脏、乱、差”问题得到全面彻底治理。

三是做好生态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这篇文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巩固传统产业地位,突出抓好特色养殖业。按照现代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求,积极稳步推进现代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和乡镇基地核心群、村级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快建设集生产、示范、推广、观光为一体的示范村,注重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发展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积极探索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加大草场流转整合力度,发展订单农牧业,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和新型物流模式。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截至目前,已发放草原生态保护  资金920万元。重点围绕休牧禁牧、草畜平衡,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杜绝超载过牧行为,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四是做好产业培训这篇文章。深度开发环青海湖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借助各类节庆活动和旅游推介会等各种平台,把沙柳河镇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特色景点打造出来、宣传出去,展示镇域特色。认真实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职能、技能培训,教育广大务工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采取自学、参加短期培训,拜师学艺,以工代训等,努力掌握实用技术,以适应多渠道就业,不断造就懂业务、会技术、善操作的新型技术队伍,改体力型输出为素质型输出,努力提高劳务人员的竞争力,使全镇务工人员输得出去,打得开局面,站得稳脚跟,发展壮大特色劳务经济。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农牧民268人(次)输转劳动力900余人,农牧民务工就业逐步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宽领域、多层次,技术型、技能型的转变。同时,加大干部培养力度,以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干部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五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篇文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密切关注低保人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实行动态下的应保尽保,保障其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实施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共197人次,发放金额115.03万元。强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宜居水平;强化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创业就业优惠措施,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撰稿:郝秀秀   编辑: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