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开好“三良方” 治好村级“薄弱病”
——刚察县三项措施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今年以来,刚察县始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破解农牧区发展难题、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组织深度调研、清产核资、创新思路等方式,找出发展中的关键“突破口”, 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根治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病”。
打好调研“强心剂”,找准村集体经济“突破口”。 目前,全县村集体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7个,占全县总数的54.5%;村集体经营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个,占全县总数的19.4%;无集体经济的行政村有8个,占全县总数的25.8%。县委根据村情实际,组织纪委、组织、财政、农牧、发改、统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摸底调研工作,采取召开座谈会、审核账目、实地查看、个别访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了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状况。期间共召开座谈会15次,个别访谈162人。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堡垒”和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总结提炼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思路,通过帮村集体经济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村出主意、想办法,为实施“复壮”工程打基础;认真分析无集体经济村的特点、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形成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切实帮助村级组织找出“破零”工程的“新路子”。如河东村利用在县城周边的优势,计划通过整合现有耕地资源,实施大棚蔬菜种植,辅以特色养殖的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如宁夏村通过进一步规范合作社运营模式,继续发挥“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复壮”。
打好资产“稳定剂”, 筑牢村集体经济“奠基石”。 集中在31个行政村开展了“三资”集中清查工作,深入摸底排查村级现有资金、资产、资源存量,统一进行核查登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同时,健全村集体经济“三资”清理台账和产权明晰的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积极指导和帮助各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找准切合各村实际的途径,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对已有集体经济的村,通过对推进耕地草场流转经营,实现耕地草场规模化、集约化,从而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最大效益。如贡公麻村依靠村集体2.1万亩耕地,通过合理转包出租、规划使用范围以及利用耕地发展相关产业的方式,创收达到250万元,并将大部分资金继续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从而实现集体经济“源源不断”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村新貌。采取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联合的方式,通过村集体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对村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获得村集体收入。
打好扶持“营养剂”,盘活村集体经济“发展路”。 采取“五个三”工作法培育村党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选派村“两委”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外出交流、学习,充分借鉴省内外先进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成功案例,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通过实地考察及学习相关知识,有效提升了村干部的视野和思路,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充分发挥全县本土“人才库”优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合理划分培训对象、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示范”的人才队伍。县农牧民技能培训中心,开设课程22门,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本土人才799人次,培育出的农牧民技能人才在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撰稿:宋晨洋 编辑: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