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在青海高原上的援青赞歌
——山东省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工作纪实之三
从海拔33米的江北水城,来到海拔3300米的海北州高原海滨藏城刚察,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干部陈海蓉满怀着为青海教育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和热忱,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心爱的孩子,开始了她难以忘怀的援青生涯。在上任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2年的时间里,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刚察藏区,俯下身姿,致力探索一条适合高原环境、民族特点和刚察县情的教育援建之路。

工作中她是“拼命三郎”。两年来,她经常到学校、进课堂、下牧区,与师生、家长们促膝谈心是她的工作常态。走遍刚察的学校和幼儿园,听评课达200余节,开展教学改革,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培养培训教师,研究制定了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自费资助贫困学生、深入牧区进行精准扶贫和家访,在“六一”儿童节向小朋友们捐赠图书等;2017年初和2018年底经过多次协调,聊城与刚察签订了《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教育援建的长效机制,率先引入了第三方教育评价及能力提升培训,帮助刚察教育“找题、破题、解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案,率先推行了“互联网+教育”的援建模式,实现了聊城、刚察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的目标,实现了聊城市与刚察县的中小学、幼儿园 “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建立了“聊城教育援青志愿服务站”和“聊城教育援青名师工作室”,拓宽了教育帮扶的内涵和外延;积极争取将聊城幼儿师范学校确定为刚察县幼儿教师培训基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效果明显。
生活上“舍小家、为大家”。 援青以来,积极克服高原高寒缺氧失眠头痛等困难,缺氧不缺精神,就算是右脚突发脚疾不能下地走路,她依旧会一瘸一拐的坚持带病完成工作任务。援建期间,她的家庭遇到极大的困难,老父亲突然病逝,久病没能守床前,临走没能见一眼,留下了终生遗憾。老母亲悲伤过度突发耳聋,婆婆又突患中风不能自理,她都不能在身边照顾。即使这样,她丝毫没有耽误工作,擦干眼泪、克服困难,舍小家、为大家,继续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援青工作中,意志坚定真正成为她人格魅力的完美诠释。她在援青体会中写道:“虽然高原反应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虽然深夜无眠常在那里,不休不止;虽然思乡之情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虽然干冷的天气、难以听懂的话语和习俗差距还在那里,不增不减。但是,当看到老师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熠熠生辉,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里满含喜悦,幸福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