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突出“六重+六抓”工作法全面提高
健康刚察建设水平
近年来,根据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刚察县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突出“六重+六抓”工作法,聚焦重大疾病预防这一核心,不断探索和推进远程会诊等新路径,补足全力落实农牧区各项医疗保障措施,持续提高健康刚察建设水平。
(一)重基础、抓长远,重大疾病防控条件明显改善。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水准的原则,通过援建争取、上级协调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强化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建设标准,健全了农村牧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善农牧民重大疾病防控条件。近年来,累计投资7236万元建设了县人民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移址新建项目、妇计中心综合楼、藏医院药浴综合楼、5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医疗场所配备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医学影像项目建设等先进医疗设备,使得县域医疗条件走在了青海农牧区前列。
(二)重人才,抓队伍,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始终把医疗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服务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开展定向招收和订单式培养医疗人才等方式,不断强化教育培训,推动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医疗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医疗事业注入新鲜活力。一方面,通过聊城市医疗援建为载体,有计划的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人员赴聊城进行学习培训,提高重大疾病等医疗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来,充分利用聊城市医疗专家传帮带、手把手的方式传授医疗技能。近年来,为县乡村医疗人员组织岗位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农牧区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治疗重病和地方病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重改革,抓要点,群众健康指数明显提升。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理念和就医行为,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了药品加成,建立了以政府投入和服务收费为基础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机制,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0%,二级医院达95%,在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远程会诊、信息共享、医保支付方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婴儿死亡率从十二五的30.10‰下降到8.09‰,法定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545.2692/10万。
(四)重落实,抓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各项工作安排,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城乡均等化,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加强责任医生服务团队和家庭责任医生队伍建设,组织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多种贴心服务,使得全县农村牧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截至目前,高血压患者签约率99.45%,2型糖尿病患者签约率90.0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率98.21%,孕产妇、计划生育家庭户签约达100%;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补助标准达到130元。
(五)重预防,抓应急,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监测,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重点慢性病高危人群、患者实施有效干预和服务,切实提高了重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认真推进了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巩固和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强化预防接种管理质量,推进免疫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了预防检测能力。积极推进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建立了新发传染病多部门联防联控应急机制,不断了强化了卫生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着力提升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全县包虫病年患病率从2010年的5.21%下降到2019年的0.23%;结核病患病率从2010年的1.65%下降到2019年的0.87%;碘盐合格率达98.32%,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六)重特色,抓亮点,藏医药建设成效凸显。以弘扬藏医药文化为目标,不断强化藏医加强藏药服务体系及服务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藏医独特的优势,通过县藏医院药浴和外治2个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推进医疗机构提高藏药使用比例、藏医药预防保健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各乡镇卫生院中藏医馆建设全覆盖。目前,县藏医院已具备藏医艾灸、放血、金针、敷浴等24项藏医特色诊疗技术和8项特色护理技术,切实提高了藏医服务水平,确保了县藏医院通过省级民族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验收。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医疗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了氧疗、面浴、按摩等20余项特色保健疗法,切实增强了藏医在重大疾病初期治疗服务能力。
撰稿:李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