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8日 消息来源:

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共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刚察县榜上有名,喜获“国字号”殊荣,是青海省唯一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份。

刚察县自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足“鱼鸟天堂,藏城刚察”旅游形象定位,通过持续优化发展布局、延伸全产业链条、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等途径,走出了一条以生态育景以文化蕴景以景观靓城以旅游带村以改革活景以厕改补景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七项举措”助推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

建立统筹联动工作机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创建格局。设立刚察县旅游发展基金,有效统筹社会资本发展全域旅游。县级财政自2016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全域旅游专项资金,强化资金保障。

强化规划引领和统一设计将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和主导产业,制定《刚察县促进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刚察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刚察县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规划》等,确立“一核五区一环一带”的旅游总体布局。建立规划及设计集中审查机制,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运营,做到“水、鸟、鱼、羊、泉、山”和转湖、祭海、放生、仓央嘉措诗歌文化等人文资源的整体开发、融合发展、嵌入设计,实现城镇景观和建筑整体打造。

筑牢全域旅游的生态基底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力做好青海湖岸线及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封湖育鱼17年,青海湖裸鲤蕴藏量由最低的2592吨恢复到目前的9.3万吨,再现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湟鱼洄游奇观,成为刚察“鱼鸟天堂”的核心旅游资源。倾尽全力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从200余只恢复到2000余只的稳定种群,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普氏原羚之乡”。以全域无垃圾示范县为抓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牧区环境整治,高标准建设景区环卫设施,制定印发最严格的景区环保规定,建立景区环境容量发布制度,对不符合规划、破坏生态、破坏自然景观的设施实施拆除、改建2019年,全省全域旅游暨旅游“厕所革命”现场会在刚察县召开。

健全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抓好旅游产业体系的融合和创新,逐步形成“旅游+”的旅游融合全产业体系。带动新业态快速发展,创新发展生态体验和研学旅游,建设湟鱼家园举办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母爱之旅”青海湖高原徒步赛、仓央嘉措诗歌节、环湖民歌节等活动,深度推动文旅融合培育祭海、转湖、民歌、仓央嘉措诗歌文化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创作《洁白的仙鹤》大型旅游剧目中央电视台已连续6年对湟鱼洄游进行了直播;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年乃索麻村、扎苏合村等5个村成为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力发展体育游,发展环湖自驾游、环湖自行车、环湖高原徒步、环湖赛马等体验型赛事活动。加快建设旅游新产品,促进全季旅游发展,打造冬季青海湖冰雪摄影、正月藏家婚礼体验、普氏原羚主题摄影、药浴温泉养生等活动,开发祭海宝瓶、牛绒产品、牦牛奶酒、风干牛肉等特色文旅产品。

升级旅游服务供给水平高品质建设景区与高速公路衔接的旅游公路网,建设自驾车风景道,环湖沿线配套慢行系统、交通驿站、自驾车营地及充电桩等,开通旅游公交线路加快高标准景区建设,投资11亿元建成沙河湟鱼家园、拉色波特色商业街、仓央嘉措文化广场、青藏生态主题馆、全民健康中心、千户府、演艺中心等特色景点地标建筑。完善智慧旅游,建立旅游数据中心,应用全域智慧旅游解说系统。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汽车租赁、自行车租赁等服务点,建成1座游客服务中心、1座游客集散中心和5旅游咨询服务点。

抓好全域旅游规范化发展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让“黑红榜”发挥督促作用。印发《刚察县房宾馆管理办法》,强化对民宿的规范化监管。强化市场综合监管,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顿,整顿取缔沿湖非法经营点,旅游、市场部门联合制定《刚察县旅游行业联盟公约》,旅游企业管理实现联盟化。妥善受理游客投诉,加大整顿查处力度,游客满意度达到97%以上。

全力铸造全域旅游品牌设置专项营销资金,核心打造和推广“鱼鸟天堂·藏城刚察”全域旅游形象定位,线上线下共同推动,搭建省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同步的全媒体融合发力新闻宣传平台,建成旅游政务网和旅游资讯网。借助中央电视台专题直播、《味在中国》专题节目、5.19中国旅游日青海分会场以及全国青海印象巡回推介会等专题活动,与客源地旅行社、自驾游协会等建立销售联盟,拓展旅游市场,提升影响力。

撰稿: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