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孟乡:“互联网+”模式 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7日 消息来源:吉尔孟乡

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牧区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吉尔孟乡立足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乡情,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在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拓展牧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渠道、拉近党委、政府为牧民服务的距离、助推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全力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社会救助”解民忧。为畅通群众求助渠道,实现让“群众跑腿”转变为“数据跑路”,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救助”新模式,在乡、村党员群、村民群、“福地吉乡”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藏汉双语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相关业务的政策文件、申请条件和办理流程。及时发现群众困难问题,将临时救助由被动申请转变为主动介入,实现救助对象临时救助“跑零次”。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为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核查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既提高了审批审核时效,又做到了社会救助精准化。

“互联网+政策宣传”排民难。为不断适应宣传工作的新变化,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倾听到更多的党的好声音。积极开创“互联网+”政策宣传服务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媒体平台推送中央和省委确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牧区改革发展等方面政策,让每一位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获得优惠政策、法律法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反电信诈骗等知识,实现政策宣传工作和农牧民群众所需的无缝对接,提供无“微”不至的政策交流平台,宣传服务“线上线下”同步。

“互联网+问需于民”听民生。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形成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明确上门服务的基本标准。党员每月到村民家中走访1次,每名党员与所联系农牧户互加微信,每周至少询问群众需求1次,群众如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随时可以与结对党员取得联系。让党员及时了解到群众生产、生活、身体、需求情况,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拉近群众与党组织的距离,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事难事烦心事。

撰稿:扈雄武   审核: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