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下身子沉下心 奔波忙碌为乡亲——泉吉乡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掠影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5日
消息来源:泉吉乡
近年来,泉吉乡严格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和驻村管理有关规定,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抓手,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全力支持和推进驻村工作,真正使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为全村发展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扎苏合村召开村民大会
“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和群众打交道,最管用的是真挚的感情,是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年乃索麻村第一书记巴图孟克说。驻村以来,巴图孟克带领驻村工作队员走家串户听群众怎么说、了解群众怎么看、理解群众怎么想,由此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牧民党员交流发展思路,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为乡村振兴稳步有序发展理清了思路:充分发挥优厚的农牧业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和特色生态旅游。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累计走访了牧户400余户、1232人(次),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会、党员会议和村民大会等各类会议40余场(次),修改规范乡村发展规划4条,提出新发展思路5条。
年乃索麻村购置冬季饲草料现场
在泉吉乡,像巴图孟克这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驻村第一书记不止一个。为了尽快融入村里,泉吉乡第一书记汪晓荣经常走家串户。在他们看来,经常走访村民群众是促进驻村工作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金钥匙。经常进村入户走访村民群众就是为了“接地气”,更好地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然而,刚开始入户走访,他就被泼了一盆凉水,一些村民明显不欢迎、不配合,甚至直言“不就是摆摆样子吗,问题说了你也帮不上忙,建议提了你也没权采纳,跟你说有啥用?”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汪晓荣没有放弃,始终把了解群众收入、就医就学、低保落实、参保养老等情况作为询问的第一句话,把查看牲畜养殖、水源保障、住房安全、生活现状等事项作为了解的第一件事。对村内部能解决的事第一时间与村“两委”讨论解决;对需要向乡党委、政府或其他部门解决的,及时进行反映。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用自己的付出与汗水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许,村民们因此很受感动,消除了心理防线,打开了“话匣子”,主动聊起了村里的事。有些村民白天不在家,他就晚上去走访;有的一次不行,他就反复登门。投入工作以来,他和驻村工作队累计协助村“两委”办理重点工作30余项,解决群众困难40余件,收集整理上报群众生产生活诉求80余条,给高龄党员送去生活慰问品及2000多元的对症药品,使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一书记帮扶首先要舞好党建工作这个龙头。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调整优化班子结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着力增强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村党支部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为第一书记竖起大拇指。

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对驻地企业商讨合作事宜
在日常工作中,第一书记们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与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乡贤代表深入交流,掌握党员和农民思想状况和期盼、产业特点、村风民俗等。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开展研讨、入户宣讲等方式开展“四史”理论学习,不断夯实全村农牧民党员的理论基础,还通过邀请老党员、老书记讲党课,全国劳动模范才保现场授课,学习观摩“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宽卓太同志”事迹展室等多种方式,在与党员群众的共同学习中拉近彼此的距离,用老百姓的话在拉家常、讲故事的过程当中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协助村“两委”积极组织农牧民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愿认领岗位,主动参与村里环境综合整治、矛盾调处、扶贫帮困等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民中的良好形象树起来了,班子也更团结了,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村里组织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宣传等,党员主动参与率达到了80%,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汪晓荣激动地说。今年以来,各第一书记在村里累计开展学习宣讲活动36场(次)、组织学习参观4场(次)、举办各类文娱活动6场(次);修改村规民20余条。

扎苏合村光储项目开工现场
选派村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就是富民强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因地制宜引进致富项目,助推乡村振兴。小雪节气,虽然天气寒冷,在扎苏合村光储项目开工现场,依旧有不少村民前来帮忙。想起当初进行草场征地工作时,汪晓荣颇有感触。“一开始有些村民并不了解光伏园区是个啥,一说要在草原上架太阳板,抵触得不行。”通过乡政府工作人员和第一书记一遍遍上门做工作,终于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大家一致通过。“村里和乡上的领导们不怕麻烦,为老百姓着想,不让我们吃亏,我最后想通了。”村民更藏加说。4500亩光伏园区建成后能为更藏加和乡亲们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可在几年前,扎苏合村还是靠天放牧,缺少特色经济的。如今,村里人均收入达到21260元,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年乃索麻村是牧业村,面对今年畜牧产业低迷、活畜出售价格普遍不高、解决今年牲畜越冬渡春困难等问题,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与村“两委”协商,转变以往活畜出售经营模式,探索以村级合作社为收购农牧民群众牲畜,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开展宰杀、分割、包装,向省内外销售的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发挥各自原工作优势和社会关系,积极采购饲草料、拓展销售渠道,开展农畜产品销售工作。目前,实现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与西宁市多家金融单位达成中期优质牛羊肉销售意向协议,并向刚察县鲁援生态饲料有限公司购置储备价值112万余元的精饲料共计323吨。“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百姓脸上流露出的纯朴真诚的笑容,是对第一书记的最好评价。第一书记成为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叠加优势的有效平台,凝聚了强大的帮扶工作合力。改救助为开发,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让村庄生机重现。事实上,选派的第一书记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深入基层,通过走家入户调研,抓住当地特色,念好致富经,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大伙儿的日子红火起来。
撰稿、摄像:多旦扎西 审核: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