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红色党建”勾勒“绿色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9日 消息来源: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刚察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为主责,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争当绿色先锋,把基层组织战斗力转化为生态保护的竞争力,构筑生态文明“红色堡垒”。

齐抓共管,落实责任聚“合力”。完善考核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运用,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及各类评先评优中,相关考核分值占到考核20%以上。增加绿色发展新高地建设指标权重,并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内容和村(社区)“星级化”考评中,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工作。坚持明责履责。制定《刚察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党政班子一岗双责制度,签订55份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书,严格按照清单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环境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把县级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编入38个网格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逐项推进落实,确保及时掌握区域环境现状、化解环境信访问题、查处环境污染案件,做到“寸寸土地有人管、件件污染有人查”。

示范带动,党员引领添“动力”。强化理论武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通过“三会一课”“党课开讲啦”、专题学习研讨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认识。坚持和完善“五统一”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按照“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创新党员活动形式载体,开展“我身边的环保卫士”“环境奉献日”“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让生态保护成为党员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强化区域管护。紧盯草山、林地、河道、湖边等重点区域,划分3个重点生态环保区,设立57个“生态环境保护岗”,实行“党支部分片+党员包干”模式,组织生态管护员轮流进行“拉网”式巡逻,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迅速整改,实现生态环境党群共治。强化先锋模范。成立党员先锋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带领群众开展渠道清理、义务植树等活动,并组织宣讲队以“送教上门”的形式,把禁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政策法规“好声音”传达到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把党建工作的引领力转化为环境保护的执行力。近年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1630人次,整理“乱堆乱放”440处,清运垃圾70余吨。

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有“新意”。巩固配强传统牧业。大力推进农牧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创新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生产模式,拓展延伸“生产→加工→展示→销售”链条,发展以“刚察青海湖牦牛”“刚察青海湖藏羊”特色品牌和“藏韵刚察”电商运营为主的绿色产业,培育出种(养)殖示范村、示范户,使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成为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近年来,整合7.57亿元资金,组建环湖型牦牛核心群30个,多胎藏羊试点群200个。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鱼、鸟、羚、山、海、泉”+仓央嘉措诗歌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在大型活动场所设置党群服务站点、党员示范岗、党员义务咨询台、党员服务片区等。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引领农牧民参与青海湖观鱼放生节、仓央嘉措情歌节、环湖地区场地赛马会等活动,将生态文明“嫁接”到产业链上,“延伸”到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助推生态绿色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人才带动绿色发展。通过组织“引”,党员“帮”的方式,强化农牧业科技人才、农牧区专业人才、农牧区乡土人才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采取“课堂讲学+实地践学”“藏汉双语+文艺进村”等模式开展专题授课,带动“致富带头人”“田秀才”“土专家”等农牧区实用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近年来,累计举办专题培训班23次,参与800余人次。

   

撰稿:张艺 审核:杨德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