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隆的“小洋楼”
家在泉吉乡宁夏村的张兴隆,有着憨态可掬的笑容,由于常年在草原上奔波,黝黑的皮肤带着一点高原红。谈到家中住房从60年代的帐篷、70年代的土坯房,到90年代的土砖房,再到现如今的二层“小洋楼”,59岁的他眼里闪烁着光芒说:“现如今我们牧民都能住起好房子,这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国家的好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刚察)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成立一百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我们一百年来取得的成绩,赢得了民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走得更好。”泉吉乡宁夏村从单纯靠放牧为生到传统畜牧养殖业瓶颈的困境再到生态畜牧的思路破解,昔日偏远小村已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信用建设先进村,而张兴隆一家便是最好的真实写照和受益者。
张兴隆家紧跟国家的好路子、好方法,在生产经营中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增加畜牧科技含量。以科学的“模式化饲养”方法,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饲喂,定时出圈,定时归圈。并建立白藏羊优良种群,利用其个体优良性,促进养殖牲畜的品种改良。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草场载畜量减少,饲养周期大大缩短,不但提高了生产性能,也增加了张兴隆一家的收入。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去年,张兴隆与妻子商定为自家盖一座像城里别墅一样的“小洋楼”,依托家里水、电、路都通的便利条件,张兴隆一家在乡政府的争取和帮助下,花费近40余万元,经过半年时间的施工,今年初就搬进了新居,宽敞明亮的房子里,现代化的家具一应俱全,与城里的别墅相比毫不逊色。张兴隆一家从前的土砖住房,与现如今相比,两种类型房屋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帐篷到“小洋楼”,同村的村民们也纷纷效仿起张兴隆,学懂弄实有利于农牧民群众的好政策、好路子,走出自家的“致富路子”,也希望在日后盖起自家漂亮的“二层小洋楼”。
从传统生活方式到现代生活方式,从发展传统畜牧业到走“科学养殖”路子,勇于尝试、紧跟时代步伐,让张新隆家不断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同时见证着日益变好、变富的牧区生活。这无疑是在国家政策的步步扎根落实下,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益处、带来了福祉,也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更是增强了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撰稿、摄像:周毛措 审核: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