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大河有水小河满”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钱景”
近年来,刚察县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2021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2284万元,比2020年增长204万元,全县各村集体经济均突破20万元,建立村集体经济收入长效保障机制,扎实开展富民强村帮扶行动,为农牧民群众发放生活补助、缴纳医保、60岁以上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等,有效推进了村集体经济的扩面提速和提质增效。
集体经济是撬动共同富裕的金杠杆,这一认识已扎根所有干部百姓心底,融入吉尔孟乡村集体经济的一次又一次迭代升级。清晨,布哈河畔第一缕霞光冉冉升起时,袅袅炊烟伴着晨雾四处弥漫,茫茫草原遍布牦牛藏羊,早饭间这里的牧民们总会烧一壶浓浓的酥油茶,喝一碗奶茶,拌一把糌粑,开始一天的新生活。
吉尔孟乡环仓贡麻村因产业单一且发展不均衡、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抵御市场风险冲击能力弱等问题,成为了省定贫困村。为摆脱贫困,村党支部原书记马有明殚精竭虑,带领村“两委”干部尝试过将村里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由单一的畜牧业养殖发展为经营蘑菇、虫草、酥油、曲拉等多产业合作社,但由于资金缺乏,产量不够,收效甚微。
“十三五”以来,在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环仓贡麻村“两委”充分考虑到村毗邻三州三县的区位优势,结合周边牧民群众对炒面需求量大,缺少加工个体,便将致富方向转向了符合农牧民饮食口味所需兼具营养价值的石磨炒面的发展与深加工。他们充分发挥国家扶贫资金作用,投资30万元注册成立“吉尔孟乡牧人农副食品加工店”,年加工销售量达到了5000斤以上。“目前我们这个厂里还聘用了1名脱贫户和1名脱贫边缘户,人均工资增收到每年1.8万元,同时我们家的经济收入情况也得到大幅提升。”炒面加工厂承包人宽太加布边说边给炒面袋封口。
“听见这声音,闻到这味道,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目前,我们的炒面加工店发展势头良好,大大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21年销售额达到了22万元,累计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村党支部原书记马有明高兴地说。
沉重的石磨发出厚重的声音,一粒粒青稞炒出餐桌上的新滋味,倒上熬好的奶茶,和上一点酥油......浓浓的香味中“飘”出了环仓贡公麻村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启了农牧民群众的致富大门,鼓起了农牧民群众的腰包。
合作社给力搭“桥梁” 蹚出致富新路子
六月,既没有刚入夏时的料峭之寒,也没有盛夏时的炎炎浮躁与慵懒,成群的鸟儿在青海湖畔奏响专属的和谐乐章,岸边星星点点的绿,还未增添太多的色彩,远处合作社红色房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羊儿们正懒洋洋地卧在羊圈里“打盹”,小羔羊们“吮吸”着母乳,泉吉乡宁夏村的才旦扎西正在给羊儿们添饲料,他说:“今年我们的小羔羊下得多,长得好,按以前的话我们的乳羔斤数轻,价格上不去。”
60岁的才旦扎西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因家庭条件原因被迫辍学,刚察县泉吉乡金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金山了解到这件事情之后,到才旦扎西家讲解了自己的合作社发展及经营模式,他希望才旦扎西能加入合作社当中,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助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村里像才旦扎西这样的更多的困难户共同发展。2021年才旦扎西的小女儿考上了大学,他满脸欣喜地告诉大家,“我们家的孩子也能走出牧区到大城市里了,我到这个合作社打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慢慢熟悉了羔羊养殖、繁育、收购及销售的方法。合作社好啊,能够带着大家一起挣钱,在这之前我连供孩子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
泉吉乡金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助力泉吉乡宁夏村集体经济(收购羔羊)增收90余万元,提供25个就业岗位,其中以入股、流转草场和聘请放牧员等形式吸纳脱贫户17人,累计发放工资86.4万元。积极探索“原产地直供+村集体经济+就业”的发展模式,使“农牧民变股民”,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助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村经济转型和助推脱贫攻坚,让群众尝到甜头,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合作社参与经营,助力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翻身”,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要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做大“蛋糕”是基础,这个基础来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贡公麻村距离刚察县城43公里,位于青海湖北岸。这几年镇里建起了市场、招待所和榨油坊,同时在县里建了3家宾馆和一家大型综合集贸市场。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千万元收入的突破,也是海北州唯一一个村集体经济破千万元的纯牧业村。
1月21日,刚察县哈尔盖镇的贡公麻村迎来“分红日”,1747名农牧民领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47.17万元分红。其中,为农牧民群众累计发放补助50.88万元;为村里老人小孩分红490人,每人发放2200元用于养老、上学。
“除了高兴,还是高兴。”牧民玛尼咧嘴笑道,“连我90多岁的奶奶都有分红,我们全家六口人一起分到了16200元。”
“再过几个月我们的油菜花开了漂亮的很,成熟的油菜籽榨油还能挣钱,我们每年都种很多,这里变成油菜花海后游客们也会拍照留念,还能将我们的菜籽油推广出去,而且我的小儿子和阿妈每年都能拿到2200元的分红,希望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尼玛华旦幸福地说。
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下,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思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优势紧密结合,组建“生态文明、产业促进、社会保障、社会治理、文化宣传”5个工作队,创新实施“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积极探索“村社合一”的发展新路径,凭借“原生态”的特色产业,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环青海湖村集体经济“最强村”,让“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当地农牧民在家门口增收的“活宝”。
贡公麻村旧貌换新颜,一户户贫困户摆脱昔日的困顿踏上富裕和谐之路,像尼玛华旦这样的“新”牧民从“放牛郎”到“卖油郎”的人也出现了很多。如今,贡公麻村有产业、有项目、有集体收入,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分红的数额虽然不大,但能让全村共享发展成果,使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角巴才让内心洋溢着喜悦和自豪:“最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召开再次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大家的心里有了一杆秤,我们有信心结合省党代会精神和乡村振兴发展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大河淌才能小河满,百姓生活富裕,不能光看牧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牧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这里的人们踏实肯干、勤劳致富的故事俯拾皆是,而分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蛋糕”更是小县城的另一份幸福密码。美丽乡村是“面子”,农牧民的精神面貌则是“里子”,在刚察,“里外相顾,内外兼修”的道路越发清晰,集体产业的兴旺,诠释了农牧民群众满满的收获。
撰稿:丁玲 审核:杨德霖